立即下载
政务出错,凭啥让老百姓“背锅”
2025-08-08 17:52:52 字号:

政务出错,凭啥让老百姓“背锅”

□王志高

8月6日,广东惠州市商务局发布《惠州市商务局关于追回错发汽车置换更新补贴资金的公告》。公告称,因审核疏漏,向28名旧车登记类型为货车的申请人错发了补贴资金。据统计,错发补贴为30万元。错发人员须在8月25日前,将错发的补贴资金原路等额返还至原发放账户。未按期退回者,惠州商务局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通过法律程序追缴,并纳入个人信用记录。(8月8日 《广州日报》)

错发补贴不是稀罕事,可“追回”二字背后藏着门道——政府纠错,该纠的是流程漏洞,还是把风险全推给老百姓?

这28笔错发的补贴,说到底是审核环节“打盹”的结果。货车和乘用车的政策边界没划清,系统筛查没到位,人工复核走过场,层层疏漏叠加,最终让无辜的申请人“躺枪”。可公告里最扎眼的,不是“审核疏漏”四个字,而是“逾期纳入信用记录”的警告。仿佛问题的症结不在政府部门失察,而在老百姓“占了便宜不想还”。

信用记录是什么?是咱老百姓的“第二张身份证”。贷款、求职、坐高铁,哪样离得开?可因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失误,有人可能平白无故背上“失信”污点——货车司机跑运输顾不上看公告,老人不懂手机操作错过通知,这些现实难题,公告里只字未提。

更讽刺的是,追缴错发资金本是维护公平,可方式不当反而制造新的不公平。前两年某地也出过类似的事:社区误发高龄补贴,工作人员直接在小区贴通知“限期归还,否则上黑名单”。结果有位独居老人耳背没听见,等发现时已被列入失信名单,老人蹲在社区门口抹眼泪:“我就领了两个月钱,咋就成了‘老赖’?”

政府纠错,最该纠的是“官本位”的思维惯性。政策执行出了岔子,第一时间该做的是道歉,是排查漏洞,是主动联系受影响群众,而不是挥舞“征信大棒”搞“一刀切”。就像家里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花瓶,正确的做法是登门道歉、买新的赔偿,而不是站在门口喊“不赔钱就报警”——前者修的是邻里情,后者裂的是信任墙。

真正的纠错智慧,藏在“笨功夫”里。杭州曾有社区因系统错误多发了节日慰问品,工作人员挨个打电话确认,甚至上门拜访行动不便的老人;上海某区错发补贴后,在官网、社区公告栏、本地公众号同步发布通知,还留了咨询电话专人值守。这些“麻烦事”,恰恰是最有效的“信用修复剂”。

惠州这事儿给所有政府部门提了个醒:公共事务不是“一发了之”“一追了之”,每个环节都连着群众的获得感。审核流程能不能再严一点?信息通知能不能再细一点?纠错姿态能不能再软一点?毕竟,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该省的要省,该追的要追,但追的时候别忘了——你面对的不是“欠债的老赖”,而是配合政策的普通人。

信用社会里,每个人都该珍惜自己的信用。可政府更该明白:公信力不是天上掉的,是每一次纠错时的真诚、每一份公告里的温度、每一次失误后的担当攒出来的。错发30万元能追回来,要是伤了群众的信任,那才是真正地“赔了夫人又折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