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医正骨,该“正”的不只是骨头
2025-08-08 17:53:17 字号:

中医正骨,该“正”的不只是骨头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年来,中医正骨因其“咔咔响”的听觉效果和宣称的神奇疗效,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然而,伴随其热度暴涨所带来的,却是层出不穷的医疗事故与行业乱象。近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题为《争议“正骨”:一声脆响,治痛还是留患?》的文章,迅速引起社会热议。该文章指出,从长沙女孩正骨后瘫痪,到苏州陈晨因不当手法导致骨盆歪斜,这些悲剧都暴露出正骨行业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的严重缺失。但中医正骨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不可等闲视之。这也意味着我们要站在文化保护的视域下,既肯定传统正骨技艺的医学价值,也直面其发展中的问题,做到“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

正骨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千年的医学智慧。其技艺在治疗骨折、脱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患者通过正规正骨手法缓解了肌肉劳损、关节错位等问题,尤其是对西医难以对症的“小关节功能紊乱”,正骨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值得被保护和传承。

然而,当前正骨行业的乱象令人忧心。一方面,大量无资质的“正骨师”通过“零资质”的速成班培训上岗,短短15天便敢宣称“独立接诊”,甚至将正骨包装成“瘦脸、长高”的美容项目。另一方面,部分机构甚至打着“柔性正骨”的幌子,实则却是滥用暴力手法,以“咔咔响”为噱头吸引顾客。更严重的是,行业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禁忌症规范,许多施术者连基本的影像检查都省略,最终酿成瘫痪、骨错缝等悲剧。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患者健康,更玷污了中医正骨的名声。

保护传统技艺,绝非一味的袒护其弊端。真正的文化保护主义,应当以科学态度去芜存菁。对此,首先便是要严格资质管理,明确区分医疗正骨与保健推拿,严禁非医疗机构开展高风险正骨项目,对违规者加大查处力度。其次,需大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借鉴美式整脊的规范化培养体系,制定正骨操作指南,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手手相传”的经验主义风险。此外,还应加强对公众的知识科普。通过媒体揭穿“正骨万能论”,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而非被社交平台的夸张宣传误导。

正骨乱象背后,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我国对传统医学的保护仍显粗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提炼精华、去除糟粕。正所谓“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正骨是中医的瑰宝,但唯有刮骨疗毒,方能焕发新生。我们既要为传统技艺的智慧喝彩,也要对害群之马坚决说不。文化保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让传统在科学和规范的土壤中生生不息。唯有如此,正骨才能真正“正”起来,继续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