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今年暑期,云南玉溪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还会面临老师的电话催促。引起争议后部分学校改为每晚8点前报平安。(8月1日 澎湃新闻)
不能不说,这个所谓“家长每日双打卡”制度,让防溺水工作陷入了一场新型的形式主义怪圈,其中暴露出的,是基层治理中的“懒政”思维:教育部门简单地将防溺水责任转化为家长群里的打卡任务,既规避了自身的管理责任,又给家长和教师平添负担。打卡数据看似严谨,实则空洞——按时打卡不等于有效监护,未打卡也不意味着疏于防范。“痕迹管理”让各方疲于应付,却收效甚微。请问:当安全管理沦为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游戏,“指尖承诺”又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实质性的保护?
更令人担忧的是责任转嫁的治理逻辑。通过打卡制度,教育部门成功构建了一套“免责体系”:只要打卡记录完整,就意味着“工作到位”。这种思维在基层治理中并不鲜见,各类“留痕”要求层出不穷。但真正落实防溺水安全防线,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构筑,需要从“人防”“物防”“技防”多个维度发力,而非形式,更不能依赖“留痕”式数据统计。
紧绷防溺水这根弦,要织密安全网,补齐防范短板,堵好漏洞;要把防溺水教育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要强化家长的安全防范责任,告诫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加强监管;相关方面要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加强防范,更要加强智能监控、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安全管理切实落实……
防溺水,还需正视孩子的天性。特别在乡村,防暑条件相对缺乏,游泳确是方便又起效的防暑降温方式,恐怕无论怎么“防”,也难以抵挡孩子们的游泳愿望。所以要“堵疏结合”,重视引导孩子们学会游泳,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要创造条件,或购买服务、或筹建简易游泳场馆,或改造部分河岸、池塘,并安排专门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解决孩子们的暑期游泳安全问题……
防溺水工作犹如一面镜子,照见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当科技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时,是否还满足于原始的打卡管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暑期安全不应是家长手机里的打卡任务,而应是全社会共同守护的生命防线。让我们放下形式主义的执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孩子筑起一道真正的安全屏障。毕竟,孩子的生命安全,值得我们付出比“指尖承诺”更多更实在的努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