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种现象:部分导演在作品中过度依赖隐喻和历史符号,将电影变成了一场晦涩难懂的“谜语大会”。而近日,姜文的新作《你行!你上!》就再次引发了关于这种叙事方式的争议。这部新片被不少观众和影评人批评为“只有醋,没有饺子”——即充斥着隐喻,却缺乏扎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这种现象不仅让普通观众感到疲惫,也引发了对中国电影创作方向的思考。
“饺子和醋”的比喻源自姜文所执导的《邪不压正》,后被网友引申为电影创作的两大要素:“饺子”代表故事、人物和情感表达,是电影的本体;而“醋”则象征着影片中附加的隐喻和历史符号。一部优秀的电影应当像一盘美味的饺子,醋只是点缀,而非主角。然而,在姜文的新片中,“醋”成了唯一的主角,观众被迫在密集的符号中寻找“隐藏的答案”,而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却被忽视。这种失衡导致影片票房遇冷,也反映出观众对过度解读的厌倦。
隐喻本身并非问题,许多经典电影都有通过隐喻传递深刻的思想。但问题在于,当隐喻成为导演的“路径依赖”,甚至取代了电影的基本叙事功能时,作品就会沦为一场自说自话的“解谜游戏”。姜文早期的作品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在扎实的叙事基础上巧妙融入了隐喻。而如今,当隐喻变成一种“炫技”或“讨好特定群体”的手段时,电影的艺术价值反而被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网络上有大量对姜文电影的“十万字解读”,但《你行!你上!》的票房却表现平平。这一反差足以说明:当今普通观众已经对这种过度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审美疲劳。电影终究是要讲给大众听的故事,而不是小众圈子的“通关密语”。如果导演一味沉迷于“醋”的狂欢,而忽视“饺子”的味道,最终只会失去更广泛的观众。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创作环境。导演们应当勇敢突破“隐喻”的舒适区,探索更丰富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无论是现实主义、科幻还是文艺片,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真诚、有温度的故事。无论是《我不是药神》对民生问题的直面,还是《流浪地球》系列对科幻类型的开拓,这些成功案例都在证明:真诚的故事永远比晦涩的符号更有力量。正如某位网友的观后所言:“我们想吃的是饺子,而不是被迫喝下一整瓶醋。”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反思当下的电影评价生态。当“过度解读”成为影评的主流,当“看懂隐喻”成为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畸形的审美导向只会把电影创作引入死胡同。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包容多元的表达,而不是将某种特定叙事方式奉为圭臬。
隐喻可以是电影的锋芒,但故事才是它永恒的灵魂。中国导演应当警惕“醋”的诱惑,回归“饺子”的本真——那些扎根于生活、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才是电影赢得观众的关键。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赢得观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