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桂林一名女子称,她在桂林市卫健委反映问题时,被工作人员怒斥,孩子当场被吓哭。7月31日,记者从桂林市卫健委获悉,该单位已责令当事人向来访群众当面道歉,并对其作出严肃批评和停职检查处理。(8月2日 《南方都市报》)
一句怒斥吓哭孩子,一则通报宣告“道歉”。桂林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对待来访群众的粗暴态度,在舆论关注下有了初步处理结果。然而,“停职检查”与“当面道歉”不应是事件的终点。公众更期待,这场因态度引爆的风波,能成为撬动实质性问题解决的支点:不仅要整顿作风,更要彻查群众诉求背后的核心矛盾。
梳理事件原委可知,群众并非无端来访。女子在产检“一路绿灯”后,孩子出生却被诊断出先天性畸形,其家庭的焦虑与困惑可想而知。当网络投诉因格式限制难以充分表达时,实地递交材料是寻求公道的合理选择。此时,卫健部门的职责本应是倾听诉求、推动调查,而非以一句“已经在处理了,怎么样”的强硬质问将人拒之门外。工作人员的情绪失控,暴露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可能是对群众诉求的敷衍塞责——若对事件进展了然于心,对群众焦虑抱有基本共情,何至于“怒斥”替代沟通?
通报中“对来访群众的诉求进行深入调查核实”的承诺,才是解开症结的关键。产妇产检为何“一路绿灯”却出现先天畸形?是医疗流程存在疏漏,还是诊断标准存在盲区?这些关乎家庭命运的沉重疑问,远比“谁态度恶劣”更值得深究。若仅止步于处分涉事人员,而对核心诉求语焉不详,即便作风整顿声势浩大,也难抚平当事人的创伤,更难以重建公众对卫健系统的信任。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建设被反复强调,“群众之事无小事”理念深入人心。然而现实中,“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仍未绝迹,甚至衍生出“脸难看、事更难办”的极端案例。桂林市卫健委通报提到“举一反三加强作风建设”,这固然必要,但作风建设的本质,在于让权力真正服务于群众需求。
道歉是姿态,整改是过程,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对桂林市卫健委而言,当务之急是循着群众诉求的线索,启动一场不回避、不遮掩的调查:厘清产检环节的责任边界,给涉事家庭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建立更畅通的诉求反馈机制,让群众不必再因“格式限制”而奔波劳顿;更需通过制度刚性约束,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深刻体认,对待群众的态度绝非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衡量治理温度与效能的根本标尺。
群众带着沉重困惑而来,不应只带着一句轻飘飘的“道歉”离去。唯有将“查清问题”置于比“处理人”更优先的位置,这场风波才能真正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契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