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阴阳菜单”宰客,“看人下菜碟”当休矣
2025-08-03 15:31:17 字号:

“阴阳菜单”宰客,“看人下菜碟”当休矣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有博主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餐厅涉嫌“缺斤短两”“阴阳菜单”,本地游客消费羊肉花费198元,外地游客却需要支付298元。8月2日,记者从海拉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第一时间对涉事餐饮店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并于2日对相关餐饮店立案调查。(8月3日 《南方都市报》)

同样一道菜,外地游客298元,本地游客却能以198元享受,这种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撕开了旅游市场的暗疮,不仅刺痛了游客的钱包,更刺伤了草原文明的尊严。这场发生在海拉尔区的“阴阳菜单”风波,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旅游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当逐利冲动压倒诚信底线,再好的自然风光也会蒙上阴影。

明目张胆的“看人下菜碟”,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双重暴力。从法律层面看,涉事餐厅通过“本地价”与“游客价”的双重标价,将外地游客视为待宰羔羊,其行为已构成典型的价格欺诈。从伦理层面审视,这种地域歧视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当游客带着对草原文化的向往远道而来,遭遇的却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种情感伤害远超金钱损失。呼伦贝尔近年来苦心经营的文旅形象,可能因个别商家的短视行为毁于一旦。

事件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同样值得深思。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已迅速立案调查,但传统监管模式的被动性显而易见。在“阴阳菜单”屡禁不止的背后,是部分商家的侥幸心理——他们笃定外地游客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

消费者维权的现实挑战也为这类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遭遇价格欺诈的消费者可主张维权,但异地维权的特殊性增加了维权难度:游客行程紧凑,往往难以抽出时间配合调查;部分商家未按规定明码标价,导致消费者举证时缺乏直接依据;加之异地沟通成本较高,不少游客最终选择“吃哑巴亏”,这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此类违规行为的滋生。

根治“阴阳菜单”乱象,需要多维度的制度创新。在技术层面,可推广“明码标价+电子菜单”模式,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价格波动,实现异常交易自动预警;法律亮剑是破局关键,正在征求意见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拟细化价格歧视认定标准,未来可通过更严格的法律约束形成威慑;社会共治同样不可或缺,餐饮行业可以建立《价格自律公约》,通过“红黑榜”公示制度强化行业自治,社区可设立“消费维权驿站”,为游客提供即时法律咨询。

呼伦贝尔的这场风波,不应成为旅游经济的污点,而应化作文明进步的阶梯。唯有让公平交易成为行业铁律,让诚信经营回归商业本质,才能让草原的壮美不仅停留在风景里,更流淌在每一位游客的口碑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