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别让“黑飞”折了低空经济的翅膀
2025-08-04 15:38:51 字号:

别让“黑飞”折了低空经济的翅膀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旅游景区推出了乘坐低空飞行器观光、体验等项目,受到游客欢迎。但这类空中游览项目也暴露出一些隐忧,甚至是安全问题。8月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黑飞”乱象。今年5月,在江苏苏州吴中区的奥诗汀繁花景区,一架载有4人的观光直升机突然从约十米高的空中快速下坠。游客拍摄的视频显示,飞机坠落在距离起降场50米的景区内,砸到了一名正在地面拍照的游客。据官方通报,该事件造成4名机上人员受伤,1名地面游客死亡。据了解,涉事直升机为R44型单发直升机。

低空经济要飞得高、走得远,必须先扎稳安全的根基,在规范与发展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低空经济的崛起本是技术进步与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当游客渴望从空中俯瞰山河壮美,当物流需要突破地面交通的拥堵瓶颈,低空飞行器恰好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在旅游旺季,热门景区的观光直升机常常一票难求。这种需求驱动下,大量资本与企业涌入赛道,从通航公司到景区运营商,都想在这片蓝海分得一杯羹。然而,苏州诚翼通航这样的企业,竟能在无合格运行基地、无合规维护设施的情况下,让直升机在景区内每十分钟起降一次,日均运行超8小时,这种“带病起飞”的疯狂,本质上是对安全底线的漠视,更是对监管漏洞的钻营。

乱象背后,是行业扩张与制度建设的严重脱节。按照民航局规定,开展空中游览需具备主运行基地、飞行基地和维修基地三基地资质,飞行员需持有商业驾驶员执照且累计飞行超500小时。但现实中,注册资本仅100万元、登记员工仅2人的公司能包揽几十项经营业务,30小时速成的飞行员敢载客上天,单发直升机在人口稠密区违规运营……当评价机制与企业实际风险脱节,当行业上下游造假成风而无有效制约,监管的滞后性展露无遗。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利用政策过渡期的模糊地带,以“飞行训练”“农林作业”等名义申请航线,实则违规开展观光业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让安全隐患在合规的外衣下不断累积。

安全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选项,而是互为前提的依存关系。回顾西安白鹿仓景区直升机坠毁致3人遇难、内蒙古牛奶湖景区观光飞机故障伤人等事故,无一不是重效益轻安全的恶果。这些企业为压缩成本,缩短维护周期、简化培训流程、选用廉价机型,对游客生命安全视若无睹。短期看,违规操作确实能降低成本、快速获利,但一次事故就足以摧毁整个项目的信誉,甚至引发公众对低空经济的集体不信任。没有安全作为前提,再快的发展也只是昙花一现。

让低空经济在规范中前行,需要构建全链条的制度防线。首先要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将运行基地标准、机型安全要求、飞行员资质等硬性指标落到实处,杜绝空壳公司、资质造假等现象。其次要推动监管模式升级,从依赖企业自报材料的静态审查,转向利用北斗定位、实时监控等科技手段的动态监管,让“黑飞”无处遁形。更重要的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景区、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让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螺旋桨卷起的风吹过景区树梢时,最该守护的不是飞行的速度,而是每个仰望天空的生命尊严。未来发展的道路仍多崎岖,要走远,先行稳。敬畏,才是产业腾飞最可靠的“引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