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谋春
近日,针对部分医疗机构使用模糊、笼统或容易混淆的门诊名称,少数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门诊名称误导患者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医疗机构要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
“一针灵”“三天愈”“纳米光子门诊”——这些华丽名号背后,并非医学奇迹的预兆,而只是医疗命名陷入营销迷途的佐证。当门诊名称成为医疗机构竞逐市场的噱头,当“协和”“同济”化作某些医院装点门面的虚假光环,医疗的专业性便在语言的迷宫中逐渐模糊。
这种命名乱象实为一种“语言暴力”,它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以模糊、暗示、谐音为武器,扭曲医疗本质,污染诊疗空间。门诊名称作为患者认知的第一道窗口,一旦被“标新立异”的迷雾遮蔽,患者便如坠五里云雾。误判病情、错投科室、延误救治的风险陡然升高。
此次国家卫健委的规范之举,不仅是治理表面乱象,更是医疗行业回归本位的深刻校正。它规范门诊名称要真实反映诊疗科目,清晰体现专科特色,如“心血管内科门诊”“神经外科门诊”,直抵疾病核心。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亦要求后缀“联合门诊”或“MDT门诊”进行命名,拒绝故弄玄虚。这份以科学为本的清醒,让门诊之名祛除营销焦虑,帮助患者精准对接所需服务。相信诊疗秩序将得以优化,医疗资源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名称的“祛魅”,最终是医疗价值的“返魅”。
从门诊名称这一信息“毛细血管”入手,国家卫健委为医疗行业注入了一股回归本质的清流。当每个科室名称都成为一面清晰透明的窗户,而非营销幻术的障眼法,医疗便找回了它最宝贵的品质:严谨、可靠与真诚。这不仅是行政规范的胜利,更是医学殿堂中理性与尊严的必然基石。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宋谋春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