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较真北大录取通知书,“吹毛求疵”未尝不可
2025-08-07 15:05:40 字号:

 较真北大录取通知书,“吹毛求疵”未尝不可

□段官敬

近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第一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被认为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第二处争议语句为“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被指出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有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此事引发网络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各说各理,有人佩服“网友火眼金睛”,有人表示反对“过于吹毛求疵”。

文无定法,诗无达诂。不得不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蕴含深远,往往一个字就蕴藏多种深意,置于句式与语境更是“一语难言其理”,通常得根据具体情形与环境进行解读。当然,录取通知书作为公文体,言简意赅、严谨打磨才是基本要求与约定俗成的规矩。句式杂糅、动词堆砌、通顺不够,固然存在需改进的地方,正如北京大学回应,表达了对网友建议的感谢,明确后续研究改进的态度,折射出一座知名高校的包容气质与革弊气度。录取通知书的争议点,可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反面印证烘衬文字的魅力与深邃。

吟得一字好,捻断数根须。自古以来,中国人把文字奉为珍宝,才有仓颉造字的事迹代代相传,才有惜字如金的价值坚守,承载中华文明文化脉脉相系的源远流长。故此类似文字之争不胜枚举,如“天将降大任于X人也”中“是”与“斯”之争等,无不彰显中华文化的深沉底蕴与丰富内涵,一种源自中国人文化基因的血脉流淌,触碰到烙印记忆深处的灵魂符号。之前,网络上流行一段打乱顺序的文字,却能让人一眼理解透意思,经提醒才后知后觉语序错乱。所见,对文字认真的态度,正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正确方式,更是赓续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对待文字的态度,折射文化观、价值观与文明观。从网友提出建议,到专家给出权威解释,又到高校虚心接纳,“文字之争”正是文化共鸣的实践注脚与情感同频,映照中国人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字是通达中华文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严谨、认真、理性对待文字,折射尊崇文化与敬畏文明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公众一次讨论、一个点赞或者一次参与,都是在摩擦火花、碰撞智慧、交换思想中推动文化焕新、文明革新,反过来为中华文字更加充盈活力注入源头活水,让文明文化历经时间洗礼与实践沉淀绽放更加绚丽光芒。

文字,有时咬文嚼字、吹毛求疵也未尝不可。网络信息时代,不乏少数人对文字缺乏敬畏心与虔诚感,暴改“句式”和“文字”,杂糅英文与中文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个别娱乐化、庸俗化文字的问题与现象,值得引发重视与警惕。把握时代潮流、顺应社会规律,让文字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理所应当,但失去对文字最基本的理念坚守与价值承载,必然会消磨与吞噬文化文明的内涵韵味。从这个角度出发,公众在讨论句式、用词之际,何尝不是维护中华文字最原始的初心,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净土与生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