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女子虐猫致多只死伤,生命岂是情绪的祭品
2025-08-07 19:33:12 字号:

女子虐猫致多只死伤,生命岂是情绪的祭品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吕欣怡(郑州大学)

近日,辽宁沈阳一家猫咖的监控画面刺痛了无数人的心。画面中,女子在包厢内将情绪的暴戾倾泻在幼小的猫身上——拳打脚踢、无情抛摔……导致四只幼猫死亡。面对质问,她仅以“心情不好”为由,一句轻飘飘的回答与监控里小猫的哀鸣逃窜形成刺眼的对比,也让一场关于生命伦理的拷问再次摆在公众面前。

道德的核心,从来离不开对“弱小”的体恤。从孩童时期听“爱惜生灵”的教诲,到文明社会推崇的“众生平等”的理念,尊重生命的价值,是刻在人类文明基因里的共识。小猫不会反抗,不懂控诉,它们的脆弱本应唤起保护欲,却成了施虐者眼中安全的施暴对象,这种专挑弱者下手的行为,与恃强凌弱的霸凌无异。

更令人齿寒的是施虐者轻描淡写的“心情不好”。情绪有边界,发泄有底线,人在生活中难免有情绪起伏,但文明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合理地控制情绪。有无数种健康的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可供选择,但将个人情绪凌驾于其他无辜生命的痛苦之上,无疑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伦理准则的公然违背。我们愤怒的,不仅是小猫的惨死,更是女子对生命的轻慢——仿佛只要对方不会说话、无力反抗,其痛苦就可以被随意漠视。换而言之,女子的行为也是她懦弱与自私的体现,将自己的情绪置于动物的生命之上,无视它们的痛苦与恐惧,毫无怜悯之心。当一个人能对蜷缩颤抖的小猫挥下拳头,其内心的道德标尺早已崩塌,而这种崩塌一旦蔓延,伤害的终将是整个社会的温情根基。

文明的刻度,往往藏在对“微小生命”的态度里。古有“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劝诫,今有无数人为流浪动物搭建暖窝的善举,这些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来不只看对强者的姿态,更看对弱者的温度。动物,尤其是宠物,在人类面前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保护它们,给予关爱是人类道德责任的彰显。虐猫事件之所以引发公愤,正因为它触碰了人们心中最朴素的伦理直觉——任何生命都不该被如此对待。每一个谴责的声音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或许还会有人说“不过是几只猫”,但生命的价值从不由体型、物种定义。今天能对小猫施暴而无动于衷,明天就可能对其它生命的存在失去共情。守住对生命的敬畏,不是“圣母心”,而是守住人类区别于野蛮的底线。此次虐猫事件,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敲醒了社会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愿小猫的离去,能唤醒更多人对生命伦理的珍视——毕竟,一个连弱小生命都无法容身的世界,终将容不下真正的文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吕欣怡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