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纯源
近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育儿补贴政策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惠民政策却被诈骗分子“蹭热点”,制造出了新型骗局。云南昭阳警方接群众反映——通过社交平台接到领取补贴通知,要求限时办理,通知内含有“网址链接”,登录后发现异常。警方提示——如有人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联系你,向你发布“育儿补贴”领取渠道信息,就是诈骗!切勿相信!(8月7日 央视新闻)
梳理警方公布的案情,诈骗分子的手段类型可分为三种,虽不算新颖,却精准拿捏了家长心理。其一,假冒官方身份:冒充卫健委、财政局等部门发送短信,以“快速申领”等话术诱骗点击虚假链接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窃取个人隐私。其二,伪造高仿网站:精心模仿“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或地方卫健委页面,设置醒目的“补贴申领”弹窗,这些高仿网站仅在网址细节处存在差异,极具迷惑性。其三,制造紧张氛围。在微信群、QQ 群里散布“名额有限”“最后三天”“过期视为放弃”等虚假消息制造恐慌,利用家长们担心错过福利的焦虑心理,诱使其在匆忙中点击链接,落入诈骗陷阱。
面对这些诈骗套路,广大群众需筑牢三道 “防火墙”。首先要认准官方渠道:线上申领通过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专区或支付宝、微信等官方指定入口;线下办理则需前往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任何声称“提前开通”“特殊通道”的,均是骗局。其次要坚守信息安全底线: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核心信息绝不能通过陌生链接或电话透露。最后要保持理性判断,政策落地有明确时间表,所谓“过期作废”“名额紧张”等说法,都是制造恐慌的诈骗话术。
打击这类诈骗行为,还需要多方合力。网络平台要加强对社交群组、可疑短信链接的监测力度,及时拦截、屏蔽、清理虚假信息和钓鱼网站;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可通过入户宣传、讲座等形式,重点帮助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提高警惕。唯有让正规渠道的信息更透明、更易获取,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育儿补贴承载着国家关怀,绝不容诈骗分子染指。对于家长而言,多一份警惕就是多一份保障;对于社会而言,多一份合力就能多一份安心。相信随着政策落地的不断推进和防骗意识的普遍提升,这份惠民红利定能真正惠及每个家庭,为育儿之路增添更多温暖与底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史纯源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