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博讲解可以“通俗”不能“庸俗”
2025-09-08 17:42:46 字号:

文博讲解可以“通俗”不能“庸俗”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郭宝哲(南通理工学院)

随着旅游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文博讲解需求随之水涨船高。但不少读者反映部分“导游”讲解渲染封建迷信、随意歪曲历史、传播低俗内容,让历史文化在错误解读中变了味儿。(9月8日 《人民日报》)

当旅游热潮推动文博游成为新风尚,游客对讲解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优质的讲解能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可部分讲解者却剑走偏锋,用封建迷信博眼球、以歪曲历史吸流量、靠低俗内容拉关注,让文博讲解沦为“故事会”“猎奇秀”。这种将“通俗”异化为“庸俗”的行为,不仅亵渎了历史文化,更误导了公众认知,亟待警惕与纠偏。

文博讲解追求“通俗”,本是让文化贴近大众的良策。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复杂、专业术语晦涩,若讲解者能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鲜活表达,用故事串联知识点,用细节唤醒历史记忆,便能让游客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比如讲解青铜器时,不只说“纹饰精美”,而是结合古人的生活场景,解读纹饰背后的祭祀文化与审美追求;介绍书画时,不单讲“技法高超”,而是关联作者的人生际遇,让作品的情感共鸣更易感知。这种“通俗”,是对文化的精准转译,是让大众读懂历史的桥梁。

但“通俗”绝不是“庸俗”的遮羞布。当下部分讲解者的操作,早已突破文化传播的底线:有的把古墓文物与“风水玄学”捆绑,编造“摸文物能祈福”的无稽之谈;有的为博噱头,故意歪曲历史人物,将严肃史实改编成狗血剧情;还有的用低俗玩笑消解文物的文化价值,让讲解沦为低俗段子的堆砌。这些行为看似“接地气”,实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文化的矮化——当文物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当历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文博场所便失去了“历史课堂”的功能,沦为低俗娱乐的附庸。

守好文博讲解的底线,需要多方合力。对讲解者而言,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职业敬畏,将“准确传递历史”作为首要准则,而非把讲解变成逐利的工具;对文博场馆来说,应加强讲解服务的规范与监管,通过培训考核提升讲解质量,对违规讲解行为及时制止;对游客而言,也需提高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低俗讲解,选择优质服务。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博讲解回归“传播文化、启迪思考”的本质,让游客在通俗的表达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专业的解读中收获文化的滋养。

文博讲解是连接文物与大众的纽带,一头牵着历史的温度,一头连着公众的认知。唯有守住“通俗”的初心,拒绝“庸俗”的异化,才能让每一次讲解都成为一次高质量的文化传递,让文博场所真正成为滋养心灵、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文博讲解,应当“讲故事”不能“编故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宝哲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