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豪(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资金是全体纳税人的“公共钱包”,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此前,据媒体报道,5月9日,重庆三峡学院发布“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中标(成交)结果公告”,1台普联“TL-R473G”的设备中标价85万元。有网友指出,该款设备在网购平台售价仅为299元。此事引起热议。对此,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由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9月6日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调查情况通报证实,重庆三峡学院集中采购防火墙及DNS设备项目预算为90万元,一家“三无”公司以路由器冒充防火墙中标,最终多人被立案审查、专家遭解聘、企业被罚款9000元。
公布调查结果,也算是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从此事看,荒唐有迹可循。从投标到评审,从采购到监管,几乎每个环节都掉了链子。企业用“山寨货”蒙混过关,整个采购环节中,审核、评标、监督都形同虚设。材料造假没人查,技术参数照抄也能过,设备型号连专家都懒得核实。
通报提到,作为采购人代表的胡某华,在评审时已察觉洪正公司投的设备可能不符合要求,却并未第一时间上报。专家们不愿较真,监管人员只求流程合规。大家都想着“别出事”,却没人关心“能不能用”。采购环节变成了一场“过关游戏”。表格没错,公章齐全,就算任务完成,至于钱花得值不值,设备顶不顶用,统统被抛诸脑后。
所谓“承诺制”,在这里成了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本为简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制度创新,却因后续核查缺位、责任追究不严,沦为相关方逃避实质审查义务的借口,让“形式合规”掩盖了“实质失效”,成为公共资金监管的漏洞。
该事件另一焦点,在于如此悬殊的报价是否隐藏权钱交易的猫腻。通报明确否认了利益输送,这很有必要。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回应质疑,本身也是对信任的一次修复。
然而,这次事件能被揪出来,更像是一次“偶然”的幸运,而非“制度”的必然。要清醒地看到,戳破问题的,是个别网友的“火眼金睛”和舆论的放大效应。倘若没人留意到85万与300元的悬殊差价,这桩采购丑闻会不会就这么“合规”地落幕?答案恐怕不太乐观。
这也暴露了制度和信息公开机制的缺陷,即使存在相应的监督渠道,如果相关采购信息没有被有效地呈现给公众,哪怕再严重的漏洞也可能悄无声息地被掩盖。换句话说,公众监督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前提是信息能够到达公众手中。
但现在不少地方的“公示”,成了走流程的“例行公事”,文件往政府官网上一挂,就算完成了“公开”义务。可实际是,普通公众不会刻意去浏览政府网站,更不会对着满屏的专业术语、冗长的参数表逐字核对。刷短视频、看短图文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信息获取方式,对那些枯燥、刻板的官方文件,天然就少了几分主动关注的耐心。结果就是,政府公开成了“自说自话”,文件成了“信息孤岛”,看似有透明度,实则和公众的监督意愿隔着一道鸿沟。
所以,要降低公众监督的门槛,改进信息公开方式,让监督真正落地。对此,不妨跳出“政府官网+长篇文件”的单一模式,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短视频等)作为“公示”载体。让公众更容易获取、理解采购信息,从而激发社会监督的热情,让协同机制放实效。
此次处置的力度不算小,而且也合理。企业罚款,专家出局,校方干部问责,代理机构追责,中间的环节一个都没放过。但靠一次次事后追责来补漏洞,远不如在制度上把笼子扎紧。采购环节的资格审查必须回归实质,专家评审要负起责任,监管部门不能只看“流程是否走完”。真正的合规,不只是盖章盖得齐,更是每一分钱都花得其所、每一项监督都落到实处。
公共采购的钱,不是糊弄的本子。守住这笔钱的每一分价值,是守住公共治理的底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吴朝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