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近日,云南普洱市孟连县人民医院发布了一则“退费事项”公告,称经自查自纠,决定向患者退还相关费用中的个人自付部分。金额虽小,多至67.18元,少至0.03元,但这一举动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自然迅速引发了舆论关注。(9月7日 澎湃新闻)
医院主动退费的行为,确实值得肯定。这一做法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钱进口袋绝不退还”固有印象,体现出对患者权益的尊重和一定的自查勇气。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仍显紧张的背景下,这样的“反向操作”无疑为医院形象加了分。但掌声之后,我们更应冷静思考:退费是否就等于整改到位?医院自查自纠,究竟应止步于“退”还是走向更深层的“改”?
细看事件,仍有诸多疑问待解。退费因何而起?是信息系统误差、人为多计费用,还是涉及不合理诊疗项目?公告语焉不详,公众难以监督。金额虽然微小,但若涉及系统性乱收费,问题的性质就并非“区区几分几元”可轻描淡写。更重要的是,退费之后,是否追责问责?相关流程是否已经修正?如何避免再犯?若自查自纠仅停留在“退钱”层面,而缺乏制度性的溯源和整改,则难免被质疑为“花钱买安静”,甚至可能是一种危机公关式的息事宁人。
医疗收费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多退少补”。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权益与对医疗系统的信任。每一次非正常的收费,无论金额大小,都可能折射出内部管理混乱、医疗行为不规范甚至制度性失守的问题。据澎湃新闻报道,该院此前曾因违法行为被处罚,譬如存在过度检查、重复收费、将不属于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保基金结算等行为。医院退费,折射了医疗系统多年积弊的缩影。当过度检查、重复收费,甚至将非医保项目纳入报销等违规行为成为系统性问题时,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失误。若自查自纠仅满足于“退费”,而回避深层次矛盾,则无异于扬汤止沸,甚至可能掩盖更严重的系统性问题。
真正的自查自纠,应至少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把钱退回去,实现个案层面的纠错;二是把原因查清楚,并向社会坦诚说明,接受监督;三是从制度上堵漏洞,确保同样错误不再发生。唯有完成这三步,才称得上是一次负责任的自查。若只做第一步,甚至可能反向激励某些机构“先违规再退费”,将退费当作“合规成本”,反而弱化了制度的刚性。
该医院的退费行为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远不应是终点。自查自纠,也莫止步于“退费”。涉事医院、当地卫健部门应以此为契机,介入调查,明确退费根源,督促其公布整改方案并持续跟踪落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其他医疗机构都应当举一反三: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是否有常态化的自查机制和硬性的问责制度?
医院自净比外部监督更重要。医疗行业关乎生命健康,其公信力建立在每一处细节的严谨与透明之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医院主动站出来,但更希望其自查自纠不停留于“退费”这类技术性修正,而是走向更深层的制度性、系统性变革。唯有如此,才能重建社会对“白衣天使”的信任,让医院回归治病救人、而非计费创收的公益属性本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