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孙雅钏(湖南工业大学)
近期,有网民在网上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称“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中国博主与该女子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并在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网民这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
最终,这出跨国苦情戏码迎来了大反转。9月7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的官方通报称,该事件是杨某江伙同其女友陈某心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牟取利益,共同策划、拍摄了此系列视频,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目前,公安机关依法对杨某江、陈某心处以行政处罚。
细看视频,其实不难发现漏洞:女子妆容精致、衣着时尚,与所谓“贫民窟”背景格格不入,情节内容也存在前后矛盾,但为何仍能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究其原因,正在于创作者利用夸张的、充满戏剧性的元素——“异国他乡”“贫民窟”“求救”,精准捕捉并放大了公众对此类议题的关注。在强烈情绪的冲击下,受众的理性辨别能力被暂时遮蔽,从而忽视逻辑上的漏洞与事实上的疑点,全身心投入由创作者编织的故事中,并对事件主角产生深切同情,使得流量和广告收益流向“编剧团队”。
事实上,此类用“剧本演绎”牟取私利的事件,在各大平台上屡见不鲜。从本地街头的“冲突纠纷”到远赴海外的“奇闻异事”,这种“剧本”披着“新闻”的外衣在网络横行,混淆视听。当前平台治理多侧重于事后辟谣与封禁,而对发布时故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行为缺乏有效规制。这使得“剧本扮新闻”的违规成本较低,潜在收益却相对较高。
治理该类乱象,固然需要保持事后打击的力度,但关键在于建立事前“防火墙”。例如,平台可要求发布者在发布类似内容时,明确标注“纪实”或“演绎”等相关信息。这并非限制创作自由,而是捍卫信息的真实性底线,确保观众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对于隐瞒不报、故意混淆视听的行为,平台应施以严厉处罚,大幅提高其违规成本。
然而,仅有标注便足够了吗?在此次事件中,有网友发现视频左下角其实标有“虚构剧情”字样,但创作者却在评论区与网友互动时,刻意诱导大家相信内容为真。例如,当有网友急切建议“去找大使馆救人啊”,作者回复“好的”,甚至编造“已联系驻外使馆”等虚假进展。这种标注与互动之间的明显矛盾,暴露其既想用“虚构”标签规避平台处罚,又企图通过模仿真实事件的互动诱导观众信以为真,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这也说明,仅靠“虚构标注”并不足以杜绝误导。标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平台应加强审核,对互动进行监督,不让此类“说一套做一套”的欺骗行为误导公众、扰乱公共秩序。创作者也应当意识到,创作自由应有边界,不能在标注“虚构”后,仍不断故意制造误解。同时,社会公众也要明确,严肃的社会新闻不是娱乐产品,更不是故事会。在面对一段极具冲击力的“新闻”时,不妨多一份冷静与审慎,思考它的信源是否权威?情节是否过于戏剧化?情绪是否被刻意放大?多一分追问,多一步核实。
网络空间不应是“真伪莫辨”的罗生门剧场。人生或许如戏,但信息传播不能全靠演技。我们尊重创作自由,但坚决反对把谎言包装成新闻、用虚假消耗人心。我们必须守住“新闻是新闻,剧本是剧本”的底线,让“虚构归虚构,真实归真实”,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与信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孙雅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