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凡(重庆大学)
近日,“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和研究生院核实了,今年研究生招生没有一个50岁以上的河南籍的人。”目前该网友社交平台内容已清空,页面显示“该账号因违反相关社区规则,已被禁言”。(9月3日 《南方都市报》)
该事件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大龄女性+教育大省+名校研究生”的标签化叙事。它既迎合了公众对“年龄逆袭”的心理期待,也折射出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与社会刻板印象。当中老年女性大多被默认应当含饴弄孙、操持家务,却有人宣称“54岁仍可考研成功”,自然极易激发围观与共鸣。
当然,该事件很可能是一场有目的的流量炒作。但值得反思的是,“大龄考研”这类话题容易成为炒作素材正是因为它们激发了网民的“猎奇”和“围观”心理,精准命中了大众的情绪痛点。同时,平台算法天生偏好具有“争议性”“反差性”和“情绪冲击力”的内容,标签化的励志故事极易获得推荐,形成了“造假获流量—流量强化标签—更多人造假”的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部分媒体在未进行基本核实的情况下,就急于追逐热点,不仅未能履行信息过滤的责任,反而助推虚假叙事扩散,进一步削弱公众信任,也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系统性“流量焦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侵蚀。
现今在自媒体平台上,诸如“考研逆袭”“考公上岸”等标签已成为常见的“起号”手段,其背后往往是虚假人设、盗用图片,甚至课程推销的产业链。它们以励志为名,行收割之实,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营销,消费的是人们对努力与教育的信仰。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一种结果至上、标签驱动的叙事逻辑——社会往往只看见“逆袭”的戏剧性结果,却忽略了学习与成长的真实过程。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根本价值在于知识获取与自我提升的历程本身,而非一纸录取通知或一个励志故事的外壳。
我们并非反对励志,而是应警惕那些被流量和标签裹挟的“假励志”。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些默默坚持、真实努力的个体,例如高位截瘫仍坚持求学的南京财经大学新生蒋梦悦、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这些人物的故事才更应被关注、被传递。
对于此类编造人设、操纵情绪的自媒体不应止于封禁账号,更应建立黑名单机制、加大违规成本,必要时实施经济处罚与行业通报。媒体机构也需强化内容审核权责,杜绝盲目跟风报道,并主动挖掘并宣传“过程价值”,打破对“成功”结果的单一迷恋。
对公众而言,应当培养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对于戏剧性反差过强的叙事保持警惕。当“大龄读研”不再成为新闻,当终身学习不再被冠以“逆袭”的夸张叙事,我们才能真正走向一个成熟的学习型社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思凡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