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试错,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常用工具,属于方法论中的一种方法。对评论作者而言,试错是锻炼评论思维的有效途径。
基于认知局限,评论作者不可能是“百事通”,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分析时,难免出现认知偏颇或逻辑漏洞。这种在写作时暴露缺陷的情况,其实就是试错过程,常见有这些体现:选题被否决、论点站不稳、论据被质疑、逻辑不自洽、语法有错误等。作者可以从发现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印象深刻的认知。
比如,红网青椒训练营一同学提交的写作提纲,拟就某地公安机关通报的“妈妈意外离世,男童相伴遗体数日才被发现”事件进行评论,并提出写作思路,准备围绕解决单亲母亲“急难愁盼”及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方面展开论述。
实际上,这种事件属于罕见个案,不具普遍性,公安机关通报也未介绍具体情况,可能纯属意外。这种情况下,选择对此进行评论,显然考虑欠周,既无社会意义,也无立论基础,更不可能得出破解之道。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此选题最终被老师否决。
又如,一同学就某公司推出9.9元延误险被质疑为“赌博险”进行评论时,将事件性质提升至“严重损害生命尊严”高度,认为是“对乘客生命的公然物化与轻视,是对生命至上这一价值的公然挑衅。”这种论据看似有力,实则混淆了延误险与航空意外险的根本区别,经不起推敲。老师指出问题后,该同学认识到论据瑕疵,稿件修改后被刊发。
上述同学的写作提纲或稿件,一个选题有误,一个论据存疑,被老师指出后修正,就是试错。在青椒训练营学习过程中,在老师多轮指导、同学互学互促、编辑严格把关下,即使稿件最终没有被采用,这种反复试错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有助于同学们修正逻辑漏洞、厘清观点边界、积累实战经验,评论思维就在“写-错-改-再写”的试错循环中逐渐成熟。这也是红网举办青椒训练营目的之一,值得同学们珍视。
当然,任何试错都是以写作者动笔为前提,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无权奢谈试错。换句话说,不管是参加青椒训练营期间,还是以后走向社会,懈于阅读、懒于思考、惰于动笔、惮于试错,想提升评论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