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慧(广西大学)
据湖北经视报道,武汉科技大学赵志明老师的研究生招生帖在社交平台走红。表面看,是MBTI、“不鼓励内卷”“擅长吃喝玩乐”这些年轻人熟悉的表达戳中了笑点;实则深层原因,是这则帖子精准击中了长期以来师生关系里被忽视的核心——平等与真诚的缺失。
在大众固有印象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总带着一层“资源不对等”的距离感:导师是“端着”的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指令的一方,连交流都要小心翼翼,怕说错话、怕跟不上节奏,更不敢袒露学术困惑或心理压力。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不仅让师生间少了温度,更让学术传承变成了单向的“知识灌输”,而非双向的“思想碰撞”。而赵志明老师的帖子,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僵局。
他在帖里不刻意维护导师权威,反而自嘲是“老好人”,坦诚自己“共情能力强”“不会对学生大声讲话”,甚至用“不会做PPT的优先”这种略带调侃的表述拉近了距离。这些内容的关键,从来不是“玩梗”本身,而是背后传递的态度:我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愿意用你习惯的方式交流、尊重你个体需求的伙伴。这种姿态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在学术界太稀缺。
长久以来,不少导师习惯用“权威”包装自己,把“严要求”等同于“冷态度”,把“学术产出”等同于“内卷施压”,却忘了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而非被当成完成学术任务的“工具”。赵志明老师的做法,本质上是把学生放在了“平等对话者”的位置,而这种尊重,恰恰是师生间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有人或许会质疑,这种“幽默招生”会不会是噱头,会不会弱化学术的严谨性?其实不然。赵志明老师强调“不鼓励内卷”,并非让学生“躺平”,而是希望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里专注学术本质;他说“共情能力强”,也不是无原则地妥协,而是愿意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避免学生在“内卷”中迷失方向。这里的核心逻辑很清晰:平等不是“放任”,真诚不是“敷衍”,而是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们才会放下戒备,主动与导师交流学术想法、倾诉心理压力;而导师也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优势与困惑,实现“因材施教”——这种良性互动,远比“权威压制”下的被动服从更能催生优质的学术成果。
赵志明老师的招生帖走红,本质上是公众对健康师生关系、良性学术生态的集体期待。人们期待的不是更多“玩梗的招生帖”,而是更多像赵志明这样愿意放下架子的导师。毕竟,好的师生关系从来不是靠身份差距维系的,而是靠平等对话滋养的;好的学术传承也从来不是靠单向输出完成的,而是靠真诚交流推动的。当平等与真诚成为师生间的“通行证”,学术才会褪去冰冷的“任务感”,多一份温暖的“成长感”——而这,正是学术界最该有的风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黎明慧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