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劳动纠纷成求职污点,企业背调不能“一刀切”
2025-09-06 17:47:55 字号:

劳动纠纷成求职污点,企业背调不能“一刀切”

□梁勇

如今,背景调查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职场招聘流程中。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因此企业背调是合法的。但现实情况是,背调越来越多被一些企业滥用,只要名下有纠纷记录,就会被拒录。这种“一刀切”的背调做法,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据封面新闻报道,今年7月,余女士应聘某银行的征信投诉专员,令余女士意外的是,自己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岗位需求,并且通过了面试,但最后银行却通知“不予录用”。原因是余女士与前公司有过打官司的记录,背调未通过。背调遭遇“亮黄灯”后,余女士又到另外一家公司求职,同样收到“不予录用”的通知,余女士怀疑原因可能也来自背调。

令余女士不解的是,自己名下的所谓的纠纷记录还是7年前的,当时因前公司拖欠工资而维权,且在一审、二审中均获得法院支持,为何这种正当的维权记录会成为用人单位拒录的理由?

余女士所求职银行HR表示,企业在背调过程中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只要存在劳动仲裁或诉讼记录,无论其性质如何,都会被视为潜在风险,基本上背调都不会过。银行HR还解释称,金融行业对员工背景要求较高,企业出于合规和风控考虑,往往会对候选人过往行为进行严格审查。

类似余女士这样因有诉讼记录背调“亮黄灯”的案例在招聘中并非个案。越来越多求职者因过往诉讼记录在职场铩羽而归。背景调查本是企业规避用工风险的重要手段,但若演变为对正当维权者的“变相惩罚”,则无疑是侵权行为。企业不问青红皂白,在背调中将应聘者的纠纷记录纳入否决条件,对劳动者实施区别对待或排斥的行为,侵害其平等就业权,无疑构成就业歧视。

劳动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是法治社会的正常现象,甚至应当受到鼓励。余女士在一审、二审均胜诉,充分证明其维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企业将这样的记录简单归类为“用工风险”,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折射出用人观念的偏差——似乎“顺从无声”的员工才是优选,“勇于维权”的反成隐患。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对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的漠视。

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背景要求严格本可理解,但严格不等于“一刀切”。负责任的企业应当区分诉讼性质:是恶意诉讼还是正当维权?是频繁兴讼还是偶发纠纷?是过错方还是受害方?当前许多企业的背调服务却缺乏这种精细化管理,仅机械标注“存在诉讼记录”,导致维权者反而遭受二次伤害。这种“一刀切”式的背调,究竟是出于风控便利、成本考虑,还是对法律理解的偏差?抑或是其中几种因素的叠加?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实质性地损害了应聘者的合法权益。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背调实践正在形成一种危险的社会效应:劳动者可能因害怕影响未来就业而放弃维权。当维权成本增加潜在就业歧视时,用人单位违法成本反而降低,这显然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背道而驰。

劳动纠纷成求职污点,显示背调的法律和道德边界亟待明确。对企业的背调行为,法律需要进一步规范。司法部门则需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和撤销机制,在保障司法公开的同时保护当事人合理隐私需求。企业背调时应严格依法依规。尽管涉事银行强调“背调授权明确、流程合规”,但实质结果涉嫌就业歧视。

一个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员工,或许正是企业最需要的具有法治意识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而不是被企业视为“潜在风险”。背调可以亮“黄灯”,但企业的用人理念不能亮红灯——那盏照亮公平就业、尊重法治的明灯,应当常亮不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