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哲
近日,有深圳家长恳请恢复高三单休,确保与其它市区孩子公平竞争,双休可能导致在校学习时长减少300小时。专家:双休是学生的法定权利不能侵犯。高中周末双休为何争议这么大?有老师透露,家长反对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外面培训更贵,希望校内组织。(9月7日 《羊城晚报》)
部分家长恳请恢复高三单休,理由是“双休会少300小时学习时间”“要和其他市区公平竞争”。这再次将“高中生周末休息”推上争议焦点。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对“竞争落后”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将“学习时长”等同于“学习效果”,试图用压缩休息时间换取所谓“公平”,本质是陷入了“苦学习”的误区。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比谁学得久”,而是“比谁学得好”,“会学习”远比“苦学习”更能决定孩子的长远发展。
家长口中“少了学习时间”的焦虑,源于对“竞争”的片面理解,仿佛只要在校时间够长,刷题够多,就能在高考中占据优势。但事实是,学习效果与学习时长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对高三学生而言,经过一周高强度的课堂学习,大脑和身体已处于疲劳状态,周末的休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调整状态、巩固知识:通过复盘一周所学、梳理知识漏洞,或进行适度放松,反而能让后续学习更高效。若强行压缩休息时间,让学生在疲惫中“硬撑”,不仅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下降,还可能引发厌学情绪,反而得不偿失。
更值得深思的是,家长追求的“公平”,其实是用“统一时长”掩盖了教育的真正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困在“超长学习时长”的牢笼里,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与成长空间。将“双休”与“不公平”挂钩,本质是把“时间”当成了唯一的竞争筹码,却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无效努力”的内耗。
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是对“高考结果”的过度担忧,以至于将“时间投入”当成了唯一的安全感来源。但教育不是“军备竞赛”,更不是“时间的堆砌”,用牺牲休息、牺牲孩子身心健康换来的“时长优势”,即便能短期提升分数,也可能对孩子的长远发展造成隐性伤害——比如缺乏自主规划能力、抗压能力弱等,这些都不是高考分数能弥补的。
要化解“高三双休争议”,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跳出“时长陷阱”,回归“会学习”的教育本质。首先,家长需转变观念,理性看待学习时长与效果的关系:承认“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用“焦虑”绑架孩子的成长。与其纠结“少了300小时”,不如关注孩子是否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否有良好的心态,这些才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
其次,学校需承担起“优化教学”的责任:通过提升课堂效率、精准对接高考考点、分层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工作日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减少对“周末补课”的依赖;同时,若家长有校内辅导需求,可在尊重学生意愿、保障休息权利的前提下,提供自愿性的学习支持,而非强制取消双休。
最后,社会也需营造理性的教育氛围:减少对“超长学习时长”的过度渲染,避免加剧家长的焦虑;相关部门可加强对课外培训市场的规范,降低家庭教育成本,缓解家长对“校外培训贵”的担忧。
高三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阶段,但“重要”不意味着要以牺牲休息和健康为代价。“会学习”的孩子,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苦学习”的孩子,可能只是在“熬时间”中消耗自己。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不应停留在“多学多少小时”,而应着眼于“学会高效学习、拥有健康心态”,这才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宝哲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