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育溪
MBTI作为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热门词,相信许多人对它都不陌生。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人格测试模型,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四个维度的倾向经过排列组合,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每类人格特征由四个字母代表。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依赖MBTI模型来认识自我和他人。
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网友开始热衷于分享自己的MBTI人格。我们对它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职业规划等领域,更多人选择利用MBTI来分析自身性格和行为。与自我的主观判断相比,它像一面镜子,用稍显科学的分类方式,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我们渴望了解自己,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感性还是理性。MBTI有简洁的类型划分,它给予了我们明确的自我定位,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会把自身过往的行为、情感和思维一一串联并解读,那些曾经模糊的、难以名状的个人特质,瞬间有了清晰的归属。可以说,MBTI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迷宫中,找到了一个便捷的出口,自信满满地宣称:“这就是我。”
同时,互相分享自己的MBTI,也成为一种便捷的交友方式。无论是社交平台中的分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友,MBTI成为我们的社交利器,彼此询问对方的MBTI人格就像一种“破冰仪式”。知晓了对方的人格类型后,我们会依据这一人格的特征,迅速构建起对他人的初步认知,预判对方的性格,调整自己的社交方式。诚然,互相透露MBTI人格的交友方式方便快捷,能让彼此之间迅速熟络,但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许会让我们错失真正了解他人的机会。
例如,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会单纯地将“E”和“I”单纯定义为外向和内向,然而人的社交性格绝非两个极端。“E”和“I”更多代表的是外倾与内倾,多数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而在这之间每个人的外倾与内倾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方式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使用MBTI测试。最初的MBTI仅是用于职业规划或企业招聘的一种辅助测试,如果缺乏对这一模型深入的了解,将其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缺少了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反而容易使我们对自我或他人的认知“标签化”。
在这个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越来越多人选择相信MBTI,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的迷茫与不安,MBTI能够给予我们安全感与归属感。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无法完全定义一个人。人的性格是多元的、动态的,并且受众多因素影响。MBTI不能成为限制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枷锁,而是探索人性的起点。在拥抱MBTI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是否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灵魂限制在了框架之下?
来源: 红网
作者:尚育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