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身影,诉说几许人生;一片土地,承载多少回忆;一段故事,映射时代轮廓。归乡时节,回望与展望交织。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2025“新春‘椒’响曲”蛇年特辑。今天,让我们跟随南京师范大学季霜石同学,走进宜居之城、常乐之州。
□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
新春时节,朋友圈又热闹起来:天南海北求学的高中旧友,纷纷归家,感慨着许久未见的小城竟又变了新的模样。但人们常说,离了故乡,才有故乡。生长于龙城常州的我在南京读书,乘坐高铁回家还不到一小时的路程,自然对这份感慨少了些许共情。
与朋友闲谈间聊到这一话题,朋友兴起,发出邀约,说不如一同上街走走逛逛,看看这座养育了我们十八年的江南小城,又添了几分新色,还存着几分旧貌。高中时我们就喜欢搭伴闲逛,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尺度。所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于是,在冬日晴空下,我们再一次踏上街头。
一条巷子,书不尽江南名士风流
河襟南北,街贯西东,古巷通幽,人家枕河。青果巷里的童谣回响在每个老常州人的记忆深处,也让青果巷成为常州历史文化的闪亮名片之一。
旧时,青果巷临着运河,船舶云集,是南北果品集散之地,故而得名“千果巷”,而在常州方言中“青”“千”难辨,流传至今,就有了“青果巷”之名。对青果巷的修缮翻建始于2012年,一期工程完工开放时我们尚在初中,而如今青果巷三期工程都已提上日程。
漫步巷间,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总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一缕湿润的温柔,抬头望去,进士坊、筠星堂,带着书卷气的名字在匾额上静默不语,却分明传来历史的回音,应和着一旁船桨划破水面的轻响,仿若常州府悠久的历史画卷在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巷内游人如织,不时可见有人拍照打卡。其实如果真的来到这里会发现,想要拍出有韵味的近景特写并非难事,可若想要留下一张远景全貌,可就有些考验摄影师的技术了——位于老城厢中央的青果巷被市中心的现代化建筑环绕,稍不注意就会被拍入画面,使得照片产生一种古今贯通的效果。都说“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想来另一半常州史,或许就书写在远方的高楼大厦和玻璃幕墙中了。
青果巷街区布置了新春主题装饰。
一种味道,尝不尽传统年俗传承
出青果巷一路向西,很快已是日上三竿。不知不觉间走到县直街与官保巷交界处,浓厚的蒸汽混着肉包的香味,不由分说地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前身为“国营常州糕团店”的府前楼,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周耀仁所经营的“周顺兴粥店”,主打咸粥、松糕等小吃的店铺前店后坊,物美价廉,深受居民喜爱。1956年,公私合营的春风吹过江南大地,小店也更名为“国营常州糕团店”,以糕点、汤团为其金字招牌,续写着常州美食的新篇章。1987年旧城改造时,老店不仅面貌一新,还增加了不少菜品种类,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忆中,常州糕团店的糯米糕,可谓是我心头“白月光”般的存在。方方正正的一块泛着莹润的光泽,一口下去,细腻的糯米粉带着桂花的清香,能让儿时的我高兴许久。然而今日进店,却发现糯米糕已然售罄,店内的“馒头类”窗口前大排长龙,后厨笼屉高叠,正在火力全开地赶制一批批包子。
眼前的景象将我再次拉回到年节的氛围中。随着年岁渐长,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似乎只有超市里经典的保留曲目《恭喜发财》在尽职尽责地渲染过年的喜庆。然而,包子铺提早结束“散客服务”以应对“年蒸”大单的习惯却从未改变。一方面,包子铺老板也要回家过年,人们需要提早备好几天的早饭;另一方面,笼屉上萦绕的蒸汽,也寄寓着人们对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常州糕团店的包子因其用料扎实的品质、鲜香可口的味道,成为了亲戚拜年时的送礼佳品,因而更加紧俏。虽然我们未能得偿所愿尝到记忆里的桂花糕,却也在蒸汽氤氲间找到了记忆中的年味,可谓兴尽而归。
常州糕团店内等待加工包子的顾客。
一座中心,看不尽城市文化活力
乘着地铁风驰电掣于城市地下空间,在市民广场站下车,出站就能看到常州文化广场那散发出强烈未来主义气息的建筑。
说起来,童年时我曾被上海地铁的四通八达震惊,当时的我绝没有设想过,这种交通工具有朝一日也能出现在常州。现如今常州地铁5号线都已开始施工,地铁的便捷拉近了空间的距离,让这座小城在时间意义上变得更小了。
常州文化广场初建成时,其极富几何秩序感的极简外观设计,曾引起了热度不低的讨论。曾有人提出,这座文化广场没什么“文化的气息”,应当加些雕塑,再放些仿古建筑,这样才能“有文化”。
还好主管部门并未采纳这些提议,依然坚持保留了建筑本体的特色。实际上,灵感来源于江南拱桥的六个单体建筑,通过拼接组合,形成了“月亮桥”形态的建筑入口。而与地面建筑的清冷极简风格相对,地下一层运用灵动活泼的水溪设计,与周边商铺结合,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的景观。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吸引着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常州文化广场也在尝试探索公共文化与旅游景点结合的新路径。例如,地下一层商业空间从最初的冷冷清清,到如今商铺密集,大大提升了广场的“可逛性”。整座广场集常州图书馆、常州美术馆、星级酒店等于一体,汇聚了整座城市的优质艺术和文化资源,文化气息浓厚,名副其实。每当夜幕降临,还会有不定期的“野生演唱会”,进一步满足市民朋友对文娱生活的需求。从一座慢慢成长起来的文化广场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常州城市文化迸发的活力。
常州文化广场。
一路走,一路聊,恍惚间,我似乎以一个旅人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一遍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常州是座典型的江南小城,小到坐一小时地铁就能从城市北端到达城市南端,小到出门一小时还能在路上遇到小学时的老师,小到我在脑海中依凭记忆就可描摹出路边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整洁干净的基建,四季常青的绿化,处处透着江南的精致,却又处处带着现代化都市的活力。
这里可能没有那么多光环加身,但也依然在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跑出了常州加速度。新能源汽车工厂的轰鸣溶化在青果巷畔南市河淙淙的水声里,太湖湾音乐节的鼓点贝斯应和着戚机厂(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里隆隆的汽笛。年轻人用青春和汗水,在常州府厚重的历史竹简上,添上“中国内地人口最少的GDP万亿之城”的夺目一笔,续写着常州新的辉煌。
小时候,一腔少年意气的我们都以为,只有去到大都市才能实现理想,现在发现,江南运河畔的常州巧笑倩兮,在杨柳依依的丝竹声里,跃动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宜居之城,常乐之州,真是应了那句唱词,“教我如何不想她”!
来源: 红网
作者:季霜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