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青椒书评 丨《死亡晚餐派对》:被谬误反噬的"病"更该医治
2025-01-07 10:46:25 字号:

青椒书评 丨《死亡晚餐派对》:被谬误反噬的"病"更该医治

ebe109100ab24594ba39e7aad2882646.jpg

□文宇苗 (湖南女子学院)

正如《人类与病》系列中所表述的一般:“病菌引发的疾病往往被视为凶狠而残暴的对手,而人类永远执着于与病菌相克相杀,或甚至不得不相伴而行。”《死亡晚餐派对》中,治疗疾病的过程被描绘为一场挑战,它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医生作为一名“前线战斗”的侦探,不断于细微中去发现去攻克病菌,医治疾病,然而,有时候阻碍疾病医治的恰恰是人类经年累月的常识对疾病的谬误。

谈病色变:人与疾病的狭路相逢

现今社会,有一种共同的幻觉认为,医学技术正逐步消灭一个接一个的疾病——诸如肺结核,这类最初被认为是致命的疾病。甚至于存在普遍共识:只需要等待,活得足够长,医学技术就如侦探般可以探测消灭所有的疾病。

那么真正做到“无病无灾”的极乐,真的存在吗?

疾病是一个生物过程,是生物体(或它的某些部分)对异常刺激所作出的异常反应的总和,更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最艰苦的部分,是表现自我与躯体密不可分的最佳切入点。但似乎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接受自己被病痛所困扰,人类追求的目的似乎集中于:根治疾病,灭绝病菌。然,世界万物相生相克,“回到最基础的核心,扣除掉水,人体不过是由一堆化学成分组成,每种元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所谓疾病,不过可视为“化学元素被另一种元素扰乱了节奏”。

人在面对病菌、病毒、细菌时总是“谈虎色变”,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死亡晚餐派对》中医生发现病毒根源的过程就像是侦探在破解一桩罪案。人与病原的狭路相逢被描述为一场鏖战,疾病是暗中潜伏,未被发现的“潜在敌人”,等待人去攻破。

一种恶名昭彰的病菌耀武扬威,让一场郊区的晚宴以灾难告终,几乎夺走主人的生命。当人类成为病菌的“天然宿主”,它们搭上便车去繁殖,一块泛绿水的丝瓜筋成为菌种的温床,看似健康的餐食却成为“疾病”的源头杀手……当疾病被以轻松叙事的视角娓娓道来,这来势汹汹的病痛,好似可以借用《人类与病》别册中的一句话概括:“所谓疾病,无非是人体功能不能正常运作。”身体机能和疾病共存,仿佛并没有到“闻风丧胆”的地步。

与病菌抗争没有错,但是没必要“谈病色变”,正如《死亡晚餐派对》中所表述的:“人类因为某种病毒或细菌而生病,只是相同环境下竞争者间的相互作用,每个生物都在创造并实现其生态宿命。”而世界中这个理想化的肌体状态基本不存在,反而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所谓亚健康中间态广泛存在。更多的时候,病菌只是潜伏或休眠在身边,与我们共处,也许一生都在休眠,也许某天突然大片繁殖,这都是它们的生物本能,正如人的“求生欲”。

事实上,它们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可怖,而更像是自然界的常客,静静地存在于我们呼吸的每一缕空气中,藏匿于触碰的每一个物体表面,甚至悄然飘荡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生命的奥秘就在于与这些微小的存在时刻“打交道”。借用《疾病的隐喻》中的一句话: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其二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疾病之源:抽丝剥茧的探寻之道

我们对于病菌的认识,似乎与传统的“源头论”不谋而合。也许在百年前、千年前,如今肆虐的病症本不存在。而现在却被发现、流行。人被感染、被折磨,似乎是“个体腐败”引发的。把错误归咎于患者,而不管患者本人是否是疾病的牺牲品,因为当患者成为牺牲品那一刻,意味着病菌也不需要再溯源了。

在《死亡晚餐派对》第二部分:外在环境考验中,“来自新泽西的两只蜱虫”引发的看诊,历经20多个医生检查,怀疑“中风”,也被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最终发现只是头发上一只蜱虫在作乱。讽刺的是,面对疾病时,人们总是习惯从源头——生病的人身上找原因,即便是翻来覆去查不到源头,也会继续借助下一个冰冷的仪器,转手,再转手,最后归结为“未解之谜”。却恰恰忽视了,有时候真正的源头:不过由外部引发的是匍匐在头上的一只“蜱虫”。

我们往往将个体携带的病菌视为绝对的敌人,但恰恰忽视了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已被证实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此外,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也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重金属中毒和癌症。这些疾病并非源自患者体内,而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污染所致。事实上,病菌和人体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疾病就会产生。

规避之道:掌控还是共存

当然,同样存在第三种谬误。天然的排斥性导致我们更趋向于用健康的东西去驱离“病原体”。

“病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病。”也正是拥有人性的缺口,让人们面对突发的、看似无法解释的病症时,会展现出对未知的恐惧,尖叫着推远,无形中却恰恰与病原体亲近起来。

疾病被妖魔化,被隐喻,背后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在作祟。传统绝对的好与坏观念下,“病菌”绝对是导致患病的坏种,“天然养生”的绝对是健康的关键。真相真的如此吗?燕麦和粗纤维吃多导致肠梗阻、草本茶导致腹水、维A过量会中毒、看似有毒的病菌也可以“以毒攻毒”式治病……

正如尼采所言:“人类绝非宇宙之王,每种生物在完美的层次上皆等量齐观。”即使我们身处食物链的顶端,并不表示我们对世界和环境能够掌控。想要去掌控疾病的同时,往往最容易遭到反噬。

病菌与我们人类共存已久。在人类的免疫系统中,一些病菌甚至扮演着“训练师”的角色,通过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加强大和灵活。然而,当我们过于追求“无菌”的环境时,却可能破坏了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变得脆弱,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一些看似“自然”的草药或补品,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书中许多耳熟能详的病因,一开始并非显而易见。医者们必须像侦探般抽丝剥茧,寻迹追查才能水落石出。这恰好证实,世界很复杂,每个生物都在创造并实现其生态宿命。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疾病的爆发和传播迫使人类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推动社会进步。例如:鼠疫的流行促使人们开展了流行病学研究,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疾病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无法完全避免疾病的发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疾病是生物体在适应环境变化、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或内部功能紊乱时的一种自然反应。拥有对疾病正确而清醒的认知,用这些案例的经验,能帮助我们认清人与疾病的关系。

来源:红网

作者:文宇苗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