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学厕所装监控,隐私岂能“让位”管理需求?
2025-02-16 21:25:53 字号:

中学厕所装监控,隐私岂能“让位”管理需求?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博(黑龙江大学)

据《羊城晚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在厕所里安装监控。爆料视频显示,一男厕墙壁上方悬挂一摄像头,角度略微向下对着门口的洗手槽,而一排小便池则位于摄像头与洗手槽之间。

工作人员解释称,该厕所位于一楼靠操场位置,经常出现学生不文明如厕甚至破坏洗手槽的现象,比如用垃圾堵塞排水孔等。此前学校曾用贴标语等方式倡导文明如厕、爱护公物,但收效不佳。“前两天开学时,学校安装了摄像头对着洗手槽,看能不能有所改善,但绝不会拍到学生方便。”校方2月15日回应称,已于2月14日晚间拆除该摄像头。

摄像头虽已拆除,但其引发的讨论却远未平息。校方的管理初衷与学生的隐私焦虑,折射出数字化时代校园治理的深层矛盾——当技术手段介入教育空间,如何在效率与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

校方的初衷并不难理解:洗手池频繁被垃圾堵塞、水龙头损坏,传统标语宣传等教育手段收效甚微,技术监控似乎成了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方案看似高效,实则将复杂的教育管理简化为单向监管。厕所作为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空间,摄像头的存在固然可能震慑破坏行为,却也将所有学生置于“被审视”的境地。这种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对教育责任的简化——它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例如学生是否因缺乏对公共空间的责任感而破坏公物,又或是因管理方式不当而产生逆反心理。我们需要思考,当技术成为校园管理的“首选工具”,教育者是否在回避更根本的育人责任?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公共场所安装监控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但具体到校园场景,必要范围的界定却变得模糊。校方坚称摄像头仅对准洗手槽,但学生提供的视频显示小便池位于监控范围内。更值得警惕的是,监控数据如何存储、由谁监管等问题始终未被明确回答,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焦虑。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而非监控。事件中的学生并非反对维护公物,而是质疑管理方式的正当性。事实上,国内已有学校探索出更具建设性的方案:江苏某中学通过学生自治的“文明督查小组”提升责任感,浙江一所小学将厕所环境维护纳入班级荣誉考核,北京某中学通过“校长信箱”收集学生建议,将矛盾转化为参与感。这些案例表明,当学生从“被管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规则将不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内部的共识。相比之下,依赖摄像头短期内可能见效,却会侵蚀学生对规则的敬畏。若文明仅靠镜头维持,教育的意义又何在?

一间厕所里的摄像头,照见的是教育管理的现代性难题。在效率与人性、秩序与尊严的权衡中,我们或许更需铭记:真正的文明校园,不在于镜头能否捕捉违规者,而在于能否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文明的种子,并让其生根发芽。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