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斩断“封号黑手”, 夺回网络话语权
2025-02-17 22:04:52 字号:

斩断“封号黑手”, 夺回网络话语权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塔米尔(重庆大学)

近日,有媒体接获大量关于短视频平台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的投诉。多个受访者称,“封号圈”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2月16日《南方都市报》)

在网络社交蓬勃发展的当下,本应是自由交流、分享生活的平台,却滋生出“封号圈”这一毒瘤。据报道,多个短视频平台冒出“封号圈”,圈中之人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甚至以此敲诈勒索,索要钱财,行径令人不齿。

“封号圈”的作恶手段花样百出。“移花接木”篡改聊天记录、“无中生有”伪造违规内容,还能精准调控封禁时间,把平台的举报功能当作牟取私利的工具。这种恶意炸号行为,不仅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社交账号对于用户而言,承载着大量个人信息、社交关系和创作成果,是一笔重要的“数字资产”。“封号圈”随意“炸号”,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随意抢夺他人财物,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剥夺了他们在网络世界的“话语权”。

“封号圈”的存在,也反映出网络环境中部分人的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以封别人账号为荣,构建起等级分明的“江湖”,甚至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这种不良风气若不加以遏制,会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蔓延,让更多人深受其害。一些用户在遭遇恶意封号或诈骗后,因维权无门,转而效仿,使得“封号圈”的规模和戾气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平台应尽快完善举报流程,加强对举报内容的审核力度,运用技术手段识别恶意举报,建立快速有效的申诉机制,让用户在遭遇不公时能及时维权。同时,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深挖“封号圈”背后的利益链条。这些恶意封号行为往往涉及网络水军团伙,他们组织性强、危害大,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也不能对“封号圈”的恶行坐视不管。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与陌生账号交流敏感信息,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一旦遭遇恶意举报或敲诈勒索,要及时向平台和相关部门举报,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空间需要风清气正,“封号圈”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网络的和谐与秩序。平台、监管部门和用户应共同努力,封堵规则漏洞,打击违法犯罪。

来源:红网

作者:塔米尔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