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雨苗
“家乡喊你来当推介官了!”不久前,一年一度的家乡宣传大赛拉开了帷幕,我在跃跃欲试的同时却犯了难,通知末尾的“评分标准”一栏里,“网络投票占50%,专家评审占50%”的规则,意味着需要四处拉票,麻烦亲友。当青石巷的烟火气需要换算成投票数,当外婆的麦芽糖故事得按转发量计价,这场关于乡愁的叙事,可能会陷入流量的泥潭。
制作作品时,我们驱车去赶夕阳西下前的粼粼波光,起早去嗅老步行街的烟火余温,俯身去触古镇斑驳的砖石纹理,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用镜头记录家乡的波纹。一次次音轨的调整,一个个镜头的替换,一句句文案的修改,虽苦但满是自豪与感动。
而当作品被转发到各大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拉票活动将原本凝聚了真情实感的创作过程,变成了“求转发、求点赞”的社交轰炸,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情感劳动。三日的投票时间里,票数起伏不定,时刻牵动着每位创作者的心。虽然大伙儿的视频得到了广泛传播,每日点赞评论如潮,但是这种将文化叙事与流量指标捆绑的现象,折射出当下基层文化传播中值得警惕的异化趋势。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某省“最美旅游景区”网络评选里,有景区为拿好名次雇刷票公司,借助大量“水军”账号与自动化脚本,模拟正常投票,票数短时间暴增,从中等排名迅速窜至前列,严重破坏了评选的公平性。在喧嚣的拉票声中,景区的宁静与质朴被打破,文化的内涵被空洞的票数所掩盖。
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与价值传递,而非单纯的流量追逐。若文化叙事被流量指标绑架,不仅会削弱作品的深度与内涵,还可能导致创作者为了迎合流量而偏离创作初心。家乡宣传大赛的初衷是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激发大众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而非沦为一场数字游戏。
我们需要在机制设计与价值引领间寻找平衡点。破解“拉票困局”不能停留于道德谴责,而应构建起兼顾传播规律与文化价值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首先要重构评价体系,打破“唯流量论”的评分桎梏。主办方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文化创新性、内容真实性、社会影响力等,引导创作者更注重作品的文化价值;还可以考虑调整评分机制,比如将网络投票的权重适当降低,或由多领域人士组成评委团队进行打分等。同时,技术反制手段亟待升级,需加强对投票过程的监管,利用技术手段识别并打击刷票行为,维护评选的公平性。基层文化部门也需转换角色,从赛事组织者变为赋能者。
在流量与情怀的碰撞中,我们既要正视新媒体传播规律,更要守住文化表达的初心。当青石巷的砖纹不必屈从于九宫格的切割,当麦芽糖的香甜不必稀释成转发量的分母,那些承载乡愁的文化肌理,才能在数字时代获得更有尊严的传承。毕竟,真正的文化传播,不应是数据的“军备竞赛”,而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来源: 红网
作者:查雨苗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