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宝怡(广西大学)
2025年元宵节,上海1148对新人用一纸婚书诠释了传统节日的新意义。这场“领证热”背后,是公共服务从“程序执行者”向“文化破圈者”的转型——猜灯谜解码婚姻责任、纪念章捶打赋予法律仪式感、商业体中庭变身颁证现场,社会治理者正以文化为媒,重构行政服务的意义坐标。(2月12日 澎湃新闻)
这场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了婚姻登记的社会认知。当新人在“玉兰香里觅知音”灯谜区破解“共同奋斗”的谜底,当普陀区的“一锤定姻”纪念章通过物理捶打赋予法律程序以仪式重量,公共服务便完成了从“盖章办事”到“情感启蒙”的质变。活动现场,年轻夫妇与银发夫妻并肩解读婚姻伦理,外国友人身着中式礼服参与互动,这些场景共同宣告:婚姻登记不应是政务大厅里沉默地签字,而应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行政服务从制度约束的工具,转化为文明传承的载体。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青年婚恋观的时代回应。在“不婚不育”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的当下,上海1148对新人用行动证明:年轻人排斥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被功利主义异化的婚恋逻辑。徐汇区的“婚姻小课堂”以可视化案例替代道德说教,虹口区用LED光影技术将新人互动转化为数字记忆,这些设计直指Z世代的双重诉求——既渴望亲密关系的温度,又警惕传统婚姻的束缚,这些创新本质上也是在回答Z世代的终极追问——婚姻能否与自由、平等共存?
然而,流量时代的文化创新尤需警惕“昙花一现”的风险。当各地跟风推出“节日+婚登”活动时,往往陷入符号堆砌的误区:灯笼挂满大厅却无文化解读,纪念品批量生产却无精神承载。上海的经验表明,唯有让服务设计扎根地域文化基因,才能避免同质化陷阱。
元宵节的这张结婚证,既是个体对幸福的定义,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纸。当公共服务学会用文化唤醒责任、用科技赋能理解,便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最佳诠释。数据终会褪色,但那些在猜灯谜时相视一笑的瞬间,在纪念章前郑重捶打的时刻,将成为新一代重新理解婚姻价值的密码——这不仅关乎爱情,更关乎一个城市如何用文明智慧安放当代人的精神追寻。
来源: 红网
作者:谭宝怡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