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元(重庆大学)
2月15日,《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近些年,35岁年龄红线成为很多求职者的焦虑来源之一。有地方将年龄红线“前移”,甚至设置30岁、28岁等更低龄的“门槛”。文章认为,过于严苛的年龄要求,不仅让一些优秀人才错失心仪工作机会,也可能让年轻人的学业和人生规划卷入“赶进度”的快车道。
应看到,期待员工年轻有为,是任何单位的正常心态。但回顾历史,究竟是大器晚成的人更多改变了世界,还是年少锋芒毕露的人推动了社会进程,恐怕谁也难说。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确定才是人生的常态。个体在不确定中成长、成熟,不确定意味着足够的时间和冷静的思考,让每个人能够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而非盲目从流、循规蹈矩。对个体而言,充满不确定的人生往往更有意义,无数不确定的个体构成了社会的常态。
审视招聘年龄的问题,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是个体年龄被“拖延”的根源。举例而言,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间隔一年再考虑是否工作或读研,也有毕业生在短暂的工作后确定了自己升学的规划,这些势必造成他们最终毕业的年龄晚于一般群体,但却无法认定这是“不够优秀”的表现。相反,利用年轻的时间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反思与准备,恰恰是对自我成长负责的体现。
这事实上才是用人单位真正应当关注的,即“年轻有为”的选拔标准重点应当落于“有为”,而非仅仅是“年轻”。年轻意味着人才拥有青春活力与创新的眼界,能够更好为单位的事业奋斗。然而,年龄却不应当被当作硬性指标,成为人才“鲤鱼跃龙门”式的门槛。须知,严苛的年龄门槛,“卡”住的不止是求职者,还有企业的发展与未来。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即便年龄已经被用人单位作为选拔的考量标准,个体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正道。同时,个体也需要拓宽视野,拓宽求职范围,把目光放在更遥远的未来和更广阔的天地,不为一时的得失气馁。公平与包容的求职环境,离不开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等待发光的人生,亦大有可为。
来源: 红网
作者:程正元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