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必抵触“预制服务”,它不会耽误我们体验生活
2025-02-26 21:20:17 字号:

不必抵触“预制服务”,它不会耽误我们体验生活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之琪 (中国人民大学)

“预制”会耽误我们体验生活吗?

“前有预制菜,现有预制人。”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不少平台上出现了“代跑步”的卖家,按公里数计费,躺在家里就能刷新跑步纪录。记者展开调查得知,这段时间,“预制朋友圈”火了,就像预制菜准备佐料一样,图片、文案、排版全部准备妥当,就等合适的时间发布精心设计的朋友圈状态。其实说起来,和做公众号编辑排版准备推送差不多。(2月26日 封面新闻)

如今一提到“预制(菜)”,似乎互联网都“如临大敌”,总免不了一番激烈讨论——为何许多人下意识会反感“预制”、觉得预制不如现制好?从大众反馈来看,“预制”总是缺一种味道:搁在菜品中,是人们喜欢的“锅气”;放在生活里,是人们向往的“烟火气”。

一天拍完整月的朋友圈、24小时体验名媛生活,或许在一定程度展现着个体对更精致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的确也有点“过火”。很多博主真实体验测评如此“预制”,得到的大多不是脱胎换骨、宛若重生的美好体验,而是在狭窄镜头下的精致和镜头外一片的仓促和狼藉,“比上班赶场还累”。但应当看到,如此“预制朋友圈”乃至“预制人生”,之所以能形成一条“产业链”,主要还是因为在自媒体时代,确实有一部分人以打造人设为自己的工作,自然不觉得繁杂或“虚伪”,不过从“有班儿上”的普通人视角来看,这样的“一日水晶鞋”确实不好穿。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更多主动选择以“预制”作为生活常态的年轻人,做的不外乎学学文案技巧、在图片排版中设计巧思、在生活中留心拍摄记录而已——与其说是“预制”,不如说是一种自媒体技巧或是自媒体素养,这没什么可质疑或否定的。生活本就忙碌,人人重心不同,如果非要从“好好过人生”的道德标准要求大家事事都“现炒现制”,未免“火气太大”、压力太重。有时候想记录状态、想修饰生活,懂得“预制”、懂得“省事”,其实只要有助于松弛自我、带来便捷和自我满足,“预制”或许还属“最优解”。

假扮名媛传递错误价值观需要批判、抵制,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更多人热衷“预制”的朋友圈、vlog、婚礼写真,都是因为在其中寄托了真情。拿比较火的“预制晨袍”来说,就是拍摄婚礼当天早晨新娘穿睡袍梳妆打扮的写真,为了打造一种婚礼写真中的轻松氛围感,在社交平台受到了大量用户的欢迎和体验分享;还有“预制vlog”“预制朋友圈”,可能会存在发布时间和内容并不匹配在同一天的情况,文案是提前准备好、不是当时当刻“真情流露”,可镜头下的笑脸与欢笑、文案中充满个性的生活化吐槽记录,都是对生活的赞美。

自媒体时代,个体凭借小巧的智能设备就能随心记录、剪辑、分享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件好事。从日记、胶片、录音带到手机、微摄,我们应当乐于接受,技术设备的改变必然带来个体“观看视角”的陡然改变,也从哲学意义上带来了“时间性”的改变——比如,我们更擅长利用“蒙太奇”的方式去剪辑拼接自己的生活片段,用以更好地艺术化呈现;还比如,我们更擅长给自己的待办事项作“详略处理”,给生活带来便利、免于疲累。

在很多正向反馈中,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生活在“预制”中更加“详略得当”。

因为有镜头视角、有做vlog的想法,我们更注重在体验风景、美食时把五感投入于体验本身,并且带来更鲜明的反馈,为了达到“预制”的精致标准而更注重加深个性化体验的印象,这是“预制”为生活带来的“详”;因为时间紧凑、任务繁重,所以选择将一些值得记录而难以安插的任务移到其他时间去做,外包给熟练的团队完成——例如预制婚礼、预制晨袍照——并非怠慢人生,反而是很多人出于注重自我感受、解放压力的做法。将有限精力集中于其他必须“现制”的事项、“预制”出品也不落下,这是“预制”为生活带来的“略”。

懂得如何调配“预制”和“现制”,我们看到更多的应当是年轻人适应时代、以自身技术素养去提升自我生活体验感的智慧——只要情绪内核仍然鲜活,“预制”又怎么不算新鲜呢?

既然已从主体角度讨论过“预制人生”,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提供“预制服务”的市场?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预制服务”,其实就是我们往常说的“一对一私人订制”,只不过这些“私人订制”更有生活气息、让外人难以一眼分辨罢了。

之所以有一条条完整的流程化服务,是因为如今更多人产生了共同的或是个性化的诉求,有需求就有市场。随时代发展,这些更加细化、更加生活化的独特服务会渗透到个体的方方面面,这同样是时代发展的一处折射,无可厚非。作为消费者,个体也应当以面对“新产品”的心态去了解、体验、判断、决策。

“预制服务”究竟给自己生活带来更多掌控感,还是疲惫感、虚伪感?不同人会有不同心态、不同选择,“预制”的目的、服务的重点也各有不同。因此,人们对于“预制”不必抵触、不必抗拒,而是应当泰然以一种时代视角去解读它——它何尝不是现代技术、思维甚至是艺术给每个个体提供的时空魔法?它可以挪移时间概念、调和轻重缓急、放大刻画生活细节、把生活碎片拼贴成艺术品。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之琪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