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DeepSeek不应被看作谣言的“罪魁祸首”
2025-02-20 16:46:58 字号:

DeepSeek不应被看作谣言的“罪魁祸首”

□徐林生

“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当于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80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70后。”记者在微信平台以“80后死亡率”为关键词搜索文章,不但微信自带的AI搜索功能会推送这条数据,各种自媒体工作号也铺天盖地般引用转载。(2月19日  光明网)

细看文章发现,大多公众号称其数据来自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令记者感到疑惑的是,2020年开展的“七普”,何以能得出2024年人口数据的结论?此外,在数据细节上也有很多错误,如“80后”现存人口有2.12亿,没有找到任何官方信息来源。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婷在一篇文章中作出反驳。她分析认为,通过普查来计算死亡状况,不管何种统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缺陷,但可证明的是,“80后”存活状况要好于“70后”,死亡率远低于5.2%。那么,这些假数据来自何处?据李婷教授溯源,最初来源很可能是和AI对话所得。于是,有人据此说谣言的“罪魁祸首”可能是AI。

这里所说的AI,是指AI大模型DeepSeek。根据文章所附截图,有用户向DeepSeek提问“50、60、70、80这几代人的死亡率分别是多少”。DeepSeek搜索了34个页面、“深度思考”30秒后给出答案。不过,在对话中,DeepSeek明示由于缺乏一些具体数据,且存在间接推算和估算情况,提请用户注意。但该用户无视DeepSeek善意提醒,利用社交媒体将不靠谱的数据传播出去。

从溯源角度分析,上述谣言来自某用户与DeepSeek对话可能性极大。但是,说“罪魁祸首”可能是DeepSeek,值得商榷。首先,DeepSeek在给出答案时,已说明数据欠完整及推算存在局限性,这等于提醒用户答案不一定符合实际。可以说,DeepSeek已“履行”了尽职提醒的义务。

其次,将这些虚假信息散布出去的“主体”并非DeepSeek,而是使用DeepSeek的用户。在这里,DeepSeek只是一个AI大模型工具,它除了回答问题外,对用户能否准确理解对话内容不负责任,更无权对用户如何使用答案作出实质性限制。换句话说,与用户对话的内容被散布出去,导致负面影响,DeepSeek更像是“无辜者”。

近年来,关于“AI造谣”的消息不时见诸媒体。从公开报道看,这些谣言都是有人利用AI技术“东拼西凑”成视频、图像、声音、文章等,蹭热点、带节奏、传谣言,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在这里,AI实际只是一门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所谓“AI造谣”之说并不严谨,也无助厘清事件性质和焦点所在。

移动互联网进入AI时代,技术迭代很快。如何防止AI被某些人恶意利用,取决于人类如何设计、使用和监管AI技术。只有通过技术治理、法律约束与社会教育等多管齐下,才能实现人类与AI和谐共生。就当下而言,当有人不当使用AI对话内容造成不良影响时,于法于理,都不能责怪DeepSeek之类的AI模型,更不应称之为“罪魁祸首”。

来源: 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刘威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