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睿(黑龙江大学)
据红星新闻报道,一名18岁小伙在2月8日违规私自登上秦岭,试图穿越鳌太线,在失联多日后被公益救援队找到,在救援完成后,部分自媒体账号利用救援时的照片和视频恶意引流。19日,“秦岭牛马队”成员江先生在社交平台发表声明,并强调8万多元的救援费用是与家属商量好的。21日,江先生接受采访表示,收费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震慑那些企图单人穿越者。
在本条新闻发布并被各大媒体转发后,留言区中充斥着网友们的一片叫好声。“支持收费”“救援应该收费,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干得好,这种违规穿越、违规徒步的就应该收费”……网友们的评论充分反映出公众对于这种收费救援行为的认同和支持。这种支持并非无的放矢,对于本次事件,救援收费不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
一方面,由违规者承担救援成本,符合社会对“责任自负”的公平期待。要知道,此次救援并非一般情况下的做好事,救援行动本身风险极高。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救援队员不仅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也要面对被熊、羚羊、野猪等动物袭击的风险。救援队员是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救援行动的,救援小队在经过沙沟峡时,队员已经有摔伤、冻伤、滑坠受伤的,并且全员轻伤。2023年7月,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队员刘建民和两名路政工作人员,为营救因暴雨而受困的人员壮烈牺牲,这样的付出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要求违规者承担救援成本,不仅是违规者理应承担的责任,更是对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和付出的尊重。
并且,在本次事件中,当事人属于“故意惹祸”,早在2018年,陕西眉县、太白县曾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这位18岁小伙违规穿越未开发区域,不仅自身陷入危险,还给救援队伍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对于如此大的风险和救援时损耗的成本,违规者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而非由社会或公益组织无限兜底。这种“谁违规,谁买单”的模式更符合社会公平原则,行为人应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另一方面,本次事件的收费救援,也是敬畏自然的具象化表达。鳌太线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残酷,或许远超我们的想象。2021年5月,2名驴友非法穿越鳌太线,遭遇极端恶劣天气,1人失温而死;2022年2月,95后诗人星芽徒步穿越鳌太线遇难;2024年7月,25岁户外爱好者马某在独自穿越鳌太线时失联,遗体数月后被发现。而这些悲剧的背后,或许救援队员在接受采访时便道出了真相:在社交平台上刷到“小小什么山,轻松拿捏”之类的帖子后,就觉得自己可以去挑战大自然。社交平台的博主们正在悄无声息地消解大自然的危险,镜头前展示着鳌太线日落云海,却剪去了美景背后的残酷。面对自然,我们理应尊重,甚至敬畏。在本次收费救援事件中,8万元便是最直接的敬畏教育。
此外,收费救援更多的是为了警醒和震慑公众。正如参与此次救援行动的江先生所说,“收费不是目的,只是为了震慑那些企图单人穿越者”。无独有偶,在2024年10月,某博主独自前往哀牢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将哀牢山推上了热搜榜,吸引大批跟风游客前去一探究竟。面对游客闯入自然保护区和未开发地区的风险,当地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或不服从管理的个人或单位,将被处以100元至5000元的罚款。在这样的背景下,收费救援模式的推行,不仅是对违规行为的惩戒,还可以让潜在的违规者在行动前权衡好违规穿越的所需的经济成本,从而起到警醒和震慑作用,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
救援队收8万块钱,网友“叫好”,这是一堂意义深远的公开课。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需要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学会敬畏自然。收费救援不是终点,而是重构敬畏心理的起点。
来源: 红网
作者:崔睿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