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假学者乱象根治需多方协同
2025-02-24 21:33:38 字号:

假学者乱象根治需多方协同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王奥(汕头大学)

2月2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声明称,一个名叫阮晓东的男子多次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机构研究员等名义进行有关活动,其各项活动与杂志社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无任何关系。(2月23日 澎湃新闻)

假学者借助机构包装、头衔堆砌,以“权威”之名收割流量与利益,此类乱象根源在于多方共谋:企业追求“名人效应”以装点门面,培训机构以“名师噱头”抬高课程溢价,而部分投机者则借机将虚名变现。当“身份镀金”成为一门生意,知识与公信力便成了牺牲品。当“专家”身份沦为敛财工具,公信力危机从何而来?

假学者大行其道,暴露出三重短板:其一,企业培训重形式轻内容,将专家头衔等同于专业价值,忽视实质能力评估;其二,商业机构为逐利模糊底线,以虚假宣传为“假学者”背书;其三,监管体系存在盲区,对头衔滥用、名誉侵权等行为缺乏常态化打击。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若“以帽取人”的思维不破,假学者的生存土壤便难以铲除。

根治假学者乱象,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专家学者遴选机制,将课程效果、学员反馈纳入考核,而非迷信虚名;培训机构须严守行业规范,建立师资资质审核台账,杜绝“贴牌学者”;监管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对虚假头衔、名誉造假等行为明确罚则,并畅通公众举报渠道;公众亦需提升媒介素养,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专家”言论,避免盲从。

通报表示,阮晓东系《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原编辑,已于2018年4月离职,非研究员。“对其假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身份从事相关活动,我社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根治此种乱象,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对公序良俗的捍卫。唯有筑牢制度防线、重塑价值理性,方能终结“帽子戏法”,让真正的专家学者回归专业,让公信力重获尊严。这既是企业的责任、行业的使命,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王奥

编辑:汪敏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