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馨(广西大学)
3月15日,央视网发布“3·15晚会曝光名单全记录”,在其揭露的一系列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中,“骚扰电话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赫然在列,让公众不禁痛心发问:为何作为“科技之光”的人工智能会异化为侵犯隐私的 “数字凶器”?普通人的通信安全、隐私权应如何捍卫?技术进步的边界又在何方?
经315晚会记者调查,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拨打营销电话已成为行业主流。这些机器人不仅可以不知疲倦地日夜拨打电话,还可以运用从真实人声中取样的声线,让接听者真假难辨,更令人咋舌的是,接听者的每句话都可以触发AI们提前备注好的关键词,收到对应的回复。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迅速发展,本应代表科技进步的AI,如今却被滥用于通信行业,频繁骚扰普通民众,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技术与伦理之间的脱节。这种技术滥用,不仅让骚扰电话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将商业营销异化为一场“数字暴力”。
数据 “裸奔” 、隐私侵犯,究其背后,是“黑色产业链”的利益驱动。据央视调查,互联网上新出现的所谓“外呼”业务公司,其实质上就是利用获客软件偷取消费者电话号码,利用虚拟运营商提供的大量“小号”,打造电话销售产业链条。在这个场域里,个人信息从人格权的载体沦为可交易的商品,从受保护的隐私变成待开采的 “数字石油”。公众在网络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都可能被转化为牟利工具。
网友纷纷反应,此般现象令人“心累”。若想正常使用当今市面上许多软件平台和小程序,就不得不被迫同意将自己的信息授权给平台,可又难以避免其将用户信息转手贩卖。虽说公众接到骚扰电话可以去工信部网站进行查询和投诉,但这些骚扰电话多为虚拟号码,并不适用这样的举报方法,何况一个普通人每天的精力已实在有限,靠个人力量去投诉,太耗精力、时间,导致大多公众只能自认倒霉,对骚扰忍气吞声。
面对这场技术与伦理的对决,唯有通过多方协同的治理,才能彻底斩断这条不公正的黑色产业链。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加速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此类行为的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现行《民法典》虽明确禁止非法侵扰,但仍需进一步细化 “消费者同意” 的认定标准,建立智能外呼系统的备案制度。同时,企业应始终谨记“社会效益第一”的责任,虚拟运营商应严格实名登记,科技公司也需建立技术伦理审查机制。此外,公众也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对不明来电保持警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答: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我们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时,绝不能容忍少数人以技术之名践踏他人权利。唯有坚守法律底线、强化技术伦理、唤醒共治意识,人工智能才能真正为人类文明保驾护航。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馨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