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南京师范大学)
近期,贵州省长顺县正式印发了《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提到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及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或不能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进一步推动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3月13日 澎湃新闻)
在当下,“考编热”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不少人普遍认为,一旦成功上岸,便端上了稳稳的“铁饭碗”。然而,现实中频发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时刻警醒着我们:“铁饭碗”绝不应沦为师风不正者的“护身符”,更不能成为敷衍度日者的“保障金”。
基于此,教师退出机制的稳步推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传统“铁饭碗”观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教师“德”与 “绩”的双重重视。对于教师而言,唯有持续提升自身素养,才是在教育岗位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换个视角来看,“退出”并不等同于“清退”,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也绝非供人“躺平”的座椅。长顺县推出的相关《办法》,表面上看似乎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助力。它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实现从“被动履职”到“主动精进”的转变。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都大有裨益。一方面,它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能推动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只有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给优秀的教师人才,营造出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当然,一项制度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制定的条文,而在于实际的执行。要让教师明白,退出机制的核心并非真的要将他们排除在外,而是以“退”为手段,达成“进”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实践探索,助力教师队伍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让“铁饭碗”升级为“金饭碗”,为莘莘学子托起更加优质的教育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周璇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