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一张“进步奖”,接住了孩子“被标签困住的真心”
2025-03-15 21:07:02 字号:

一张“进步奖”,接住了孩子“被标签困住的真心”

□高家千

近日,湖南衡阳一位平时“调皮”的学生第一次获奖,从不敢置信到喜极而泣。视频经媒体发布后,网友直呼“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老师的尊重、包容与悦纳,带来的不仅是个体的蜕变,更是将教育的唤醒力量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宁波邱隘实验小学的俞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多动男孩”在《都是好动惹的祸》里写道:“我坐不住,因为得了多动症。”这个常被批评的孩子,作文中有不少错别字,但俞老师打了95分。这不是“鼓励分”,而是看见了他用酒精给教室消毒的细心,给金鱼备饲料的温柔。当其他老师纠结“纪律问题”时,俞老师却在反思自己是否“忘了蹲下身,倾听生命拔节的足音”。真情最动人,教育从来不是按分数卡尺丈量,而是老师蹲下身,接住孩子被标签困住的真心。

这种教育智慧在中国教育史早有印记。陶行知用四颗糖果感化“砸泥块学生”的经典:第一颗奖励他准时赴约(守时),第二颗肯定他制止欺凌(正义)……视频中的小西老师显然也读懂了这份“捣乱的密码”,当其他老师为男孩的“调皮”头疼时,她却看见了他的成长。在她看来,“进步奖”不是妥协式的安慰,而是精准的看见。

教育最动人的时刻,常常藏在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瞬间。当教育者“眼中有人,心中有爱”时,那些被分数遮挡的生命就能绽放光芒。《澎湃新闻》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有多动症吗?得了多动症以后还能有出息吗?》一文中指出: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正向鼓励,看见、接纳、帮助,能很好地矫正多动症行为。这也揭示出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对完美的追求,更在于对不完美的接纳与包容。这种接纳与包容,正是教育唤醒力量的源泉。

教育是一场唤醒生命的旅程。课堂上插话的“小话痨”或许在渴求关注,拆解闹钟的“破坏王”可能正探索机械奥秘。2024年陕西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作品《无名之辈》便印证此理,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学生,在镜头前展现出长期被忽视的创造力与勇气。

当然,包容差异不是无底线纵容。教育的艺术,在于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有人担心:过度包容“调皮”,会不会消解学生对规则的敬畏?这种焦虑不是杞人忧天,也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事实上,调皮与越界之间,差的不是一纸奖状,而是一套科学的引导机制。例如,课堂在允许自由表达的同时,应划定课堂“底线规则”,将学生的自主表达引向主题讨论。可见,尊重个性不等于放弃原则,而是用更有弹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内化规则——正如治水之道,堵不如疏。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当教育者用有温度的目光去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时,他们就能发现那些被标签遮挡的生命之光。”衡阳男孩手中的“进步奖”,就像播在教育土壤里的一粒种子。当越来越多被传统评分体系忽略的细节被看见,当“进步奖”“阳光少年”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分数,那些曾被定义为“调皮”的生命力,也一定会长成独特的风景。因为,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标准件”,而是唤醒学生全力以赴寻找“不一样的自我”。

来源:红网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