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我的大观园》圈粉年轻人,创新让传统“活”起来
2025-03-27 17:28:30 字号:

《我的大观园》圈粉年轻人,创新让传统“活”起来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徐瑜晗(华南理工大学)

日前,以演唱会、音乐节、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演艺市场持续火热,各类演出“花样上新”。在浙江杭州,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以独特的舞台语言重塑经典,自开演以来场场座无虚席,吸引不少观众跨城观演。傍晚6点多,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门口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不远千里赶来,只为现场观看今年首演的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3月24日  央视新闻

《我的大观园》“破圈”的背后,隐藏着传统文化征服当代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与以往由传统戏曲演绎的《红楼梦》不同,《我的大观园》以贾宝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红楼”世界,采用老年宝玉回望少年宝玉时光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带领观众穿梭于大观园的兴衰荣辱间。视角和叙事方式的改变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观众跟随宝玉一起体验情感纠葛、命运沉浮,感受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青年演员们褪去程式化表演的桎梏,用更具颗粒感的情绪表达,让宝黛之情不再是话本里的才子佳人,而成为当代青年情感和精神困境的映照。当演员陈丽君通过宝玉之口唱出那句“待到雪融化,青春又芳华”,台下无数闪烁的泪光证明:三百年前的文学经典,通过创新性演绎,实现了与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层共振。

传统戏曲的突围,从来不是简单的“老戏唱新”。《我的大观园》的舞台设计堪称一场视觉革命:贯穿全台的阶梯舞台可分可合,配合多媒体、灯光等科技手段,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音乐和唱腔设计方面也是独具匠心,由金培达、刘建宽等业内顶尖人士参与创作,既保留越剧的婉转韵致,又融入现代因素,更加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这场视听盛宴打破了年轻一代对舞台艺术天然的审美屏障,为古典美学搭建起一座跨次元的桥梁。

从首演到修改版重演,《我的大观园》始终在倾听观众的声音。主创团队将首演中观众的反馈融入二次创作:删除冗余剧情,调整台词节奏,改变演员走位。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戏曲“一演定终身”的模式,让观众感受到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作品改进的参与者。一句台词的调整,一次灯光的转变,都体现了主创团队和演员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我的大观园》谢幕时刻,剧场里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恰似数字时代献给传统艺术的新型掌声。这场演出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年轻人重新走向剧场,更在于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思路:当传统不再正襟危坐,当经典愿意俯身倾听,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化终将在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美的花。

来源:红网

作者:徐瑜晗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