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内向绝非成长的短板
2025-03-27 19:37:20 字号:

内向绝非成长的短板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肖亚辉(湖南工业大学)

3月26日,“新时代大人接纳内向娃了”相关话题冲上小红书热点榜,源于一位母亲在小红书发帖求助如何“改善”孩子内向性格,评论区却掀起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碰撞。数千条留言中,“接纳比纠正更重要”的呼声占据主流,甚至有网友直言:“内向不是缺陷,逼孩子外向才是伤害。”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社会对内向的污名化认知。

“内向”被贴上问题标签,是社会对性格多样性缺乏尊重的缩影。这位母亲的焦虑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中,“孩子内向怎么办”“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等提问大有存在。社会似乎也默认了一条潜规则:外向、活泼、善于表现才是“好小孩”的标志,而内向的小孩总与“胆小”“孤僻”“不合群”挂钩。这种偏见也渗透在教育体系之中,班级中竞选班干部,课堂中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皆是外向者占主流,无形中构建起了“外向霸权”。当我们将内向视为需要治疗的“病症”时,实际折射出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困境。

在心理学研究中表明,内向者倾向于在独处时获得能量,就像一块需要自己充电的蓄电池。其次,他们擅长深度思考与创造性工作。但在功利主义教育观下,内向者专注力的优势,常被“合群度”“表现欲”等外向指标遮蔽。那位母亲求助帖中的“改善”二字,恰是社会对性格多样性缺乏尊重的缩影。

接纳不是放任,而是看见真实的需求。网友一边倒支持“接纳”的背后,实则是新时代家长对教育本质的反思。与上一代“标准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不同,年轻家长倾向于“多元化成长”的教育理念,也更愿意倾听孩子的“沉默语言”:他们的独处,不是孤僻,而是在寻找自我。

撕掉“内向”“外向”的优劣标签,警惕完美人格的标准化样本。健康的社会生态,应尊重性格差异,让内向者无需强装健谈,让外向者尽情施展社交天赋。若那位母亲能放下焦虑,或许会发现,孩子眼中的光,远比在人群中强颜欢笑更珍贵。

当我们用外向的尺子丈量所有灵魂,量出的永远是残缺。当我们停止用“内向”“外向”的标签制造对立,当社会学会欣赏内向者的沉默与行动者的热情,或许才能抵达教育真谛——“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那位孩子的内向与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拥抱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肖亚辉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