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3月25日,在山西做外卖骑手的小山遇到一件糟心事,他在送餐路上发现自己的电动车车标被人偷走,在社交媒体发文吐槽时才发现,车标被偷的人不只他一个。记者翻阅社交平台发现,九号电动车车标被偷已成为热门话题,而在这些话题背后,却直指部分青少年。被贴上“叛逆图腾”“社交货币”等标签后,一枚普通的九号电动车金属车标,正在成为部分青少年争相收集的“身份卡”。(3月26日 封面新闻)
电动车车标,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车辆配件,现在却成了青少年眼中的“新玩具”,被当作炫耀、交换的工具。这种行为看似无伤大雅,实际上却暴露出背后暗藏的诸多问题。
车标盗窃事件,映射出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存在的盲目追求。车标虽小,却成了他们炫耀、交换的工具,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值得全社会警惕。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极易受周围环境与朋友影响。当身边同学都热衷于收集车标,将其视为“潮流”,其他人就容易盲目跟风,把这当作融入集体的方式。
而这种盲目跟风的背后,更深层次地暴露了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淡薄和法律意识的缺失。他们并未意识到,偷窃车标虽然单个价值不大,但其行为本身已经触犯到了法律。这种法律意识的欠缺,不仅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不负责,更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挑战。与此同时,车标作为“交换筹码”在学生间流行,将金钱与物质交换的观念,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这无疑是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青少年出现这样的行为,家校教育也难辞其咎。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本应承担起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责任。然而现实却是,部分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部分家庭则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简单地将盗窃行为归咎于“贪玩”。这种教育缺失,无疑为青少年的不当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被偷走的不仅是车标,更是青少年成长的价值观。当一枚车标成为青少年换取认同的“通行证”时,这折射出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漏洞与社会治理的短板。当“盗窃文化”在亚文化裹挟下悄然蔓延,我们亟需修复青少年价值观拼图。治理这一乱象,不仅需要法律知识的推广和家校教育的强化,更需重构一个能让青少年自信地说出“我的价值不需要靠偷窃融入集体来证明”的社会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实的成长防线,让“社交货币”回归本质,让青少年价值观重回正轨。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