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豪(云南财经大学)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语文山水”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截至3月28日下午,抖音已收获超过180万点赞,超7万条评论,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3月28日 光明网)
张潇冉,这位来自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初三学生,仅仅通过朴实无华的叙述,便让无数网友泪湿眼眶。不少网友感慨:“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全是风景。”“女孩的思念因文字变得震耳欲聋。”她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却因真情流露,直击人心。
真实,是最有力的表达。《旧轨还乡》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女孩在火车上的观察与回忆。火车上,爷爷为了让孙子睡得舒服,蜷缩在床尾;因为一句“孩子爱吃”,便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商品。这些细节,无需刻意渲染,便自带温度。因为真实,所以打动人心。
我们常说,文学的根本在于对生活的洞察。而张潇冉的作文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她没有编造情节,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再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种“看见”和“记录”的能力,是许多成人都难以做到的。
在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戏剧化的表达,人们习惯了被“制造情绪”的内容所包围,反而对真正的情感流露变得迟钝。但当这样一篇质朴的文章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便像一股清泉,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火车驶过的轨迹,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时间和记忆的延续。《旧轨还乡》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瞬间,更因为它折射出了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从长途跋涉到便捷出行,人们回家的方式在改变,但那份“归乡”的情感却未曾改变。张潇冉写到了姥爷去世后,自己回老家的次数突然增多,旅程也变得艰难。这种变化何尝不是许多人成长的缩影?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长大的亲人渐渐老去,甚至离开,而我们踏上的归乡之路,也变得不同于从前。
在这个故事里,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象征——它承载着童年的回忆,也见证了时间的流转。爷孙之间的温情,恰恰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场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为了自己默默付出的长辈,而我们可能直到多年后才真正理解他们的爱。
张潇冉的作文也让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深受触动。王杨军在课堂上分享了这篇作文,让全班同学一同聆听这份真情。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讲解文法技巧更加有意义。因为它让学生去学习如何感受生活,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正如张潇冉所说,她不喜欢“矫情”的文字,而是更愿意用真实的体验去打动人。这种态度,正是文学最可贵的品质。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作文往往被赋予过多的“技巧性”要求,许多学生为了得高分而迎合模板化的写作模式,甚至编造虚假的故事情节。这样的作文,虽然能获得高分,却很难真正感动人。而《旧轨还乡》告诉我们,真实的情感比任何技巧都更具力量。
当这篇作文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时,我们看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人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与长辈的点滴,有人感叹如今归乡路上的变化,还有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忽略了身边的亲情。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更能成为一种社会情绪的集合。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过往,珍惜当下的陪伴。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趟属于自己的“旧轨”。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温暖,或许会在某一天突然闪现,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真正珍贵的,是那些最平凡的瞬间。
来源:红网
作者:吴朝豪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