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长沙理工大学)
清明节临近,一种名为“代祭扫”的服务悄然兴起,只需花钱,就能请人代为擦拭墓碑、献花上香,甚至直播祭扫。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也有人质疑,这种方式究竟是现代版慎终追远,还是让祭扫变成走过场?
代祭扫服务的兴起,背后有着现实需求。对于一些因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亲自前往墓地的人来说,代祭扫成为他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现在,市场上不仅有基础服务,如代献花、上香、清理墓碑等,还有更定制化的服务,比如直播祭扫、代读家书,甚至代磕头、代哭等,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在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上,不少年轻人将代祭扫作为兼职,接单服务。
支持者认为,心意比形式更重要。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很多人长期在外工作,无法按时回乡扫墓,而代祭扫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有人在收到代扫的照片或视频时,仍然能感受到仪式的庄重和对亲人的怀念。此外,一些代祭扫人员强调服务的严肃性,会统一着装、保持敬意,让整个过程尽可能有仪式感。
然而反对者认为,孝道不应该外包,祭扫本是缅怀先祖的过程,由他人代劳是否还能算是“尽孝”?特别是代哭、代磕头等收费项目,让人觉得有些过度商业化。更有人调侃:“这样的方式,是安慰生者,还是糊弄逝者?”此外,代祭扫行业目前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仅仅是走个过场,甚至存在收钱不办事的情况,让家属难以真正放心。
在笔者看来,代祭扫的出现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亲自祭扫的价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全家人清明节一起回乡扫墓的传统,对一些人而言存在现实苦难。因此,代祭扫可以帮助一些人在无法亲自到场的情况下,仍能以某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只要是真诚的情感表达,借助他人之手完成扫墓仪式,并无不可。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隐患。代祭扫的本质是提供便利,而非用来替代追思本身。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走过场,认为花钱代办就算完成了义务,那未免过于肤浅。此外,清明祭扫的核心是情感连接,如果家族成员因代祭扫而逐渐减少一起扫墓的机会,可能会让传统的家庭情感纽带变得更加脆弱。
代祭扫的出现,确实让一些人找到了折中的方式,但它是否能真正承载个人情感,还取决于自身态度。形式可以变,但思念不能少。清明节的意义,并非仅体现在献上一束花、焚烧几炷香,更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铭记、缅怀逝者,珍惜、善待身边的生者 。
来源:红网
作者:吴凯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