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舒晴(山西大学)
近日,浙江嘉兴一老师说课代表抽到空白签,当天就没有作业。课代表真的抽到了空白签,全班沸腾。原来老师准备的每个签都是空白的。(3月21日 《人民日报》)
视频中孩子们几乎要溢出屏幕的笑容成功感染到了网友们,评论区里挤满了“泪目”“羡慕”“求同款老师”的呼声,还有网友留言道:“当我们这一代人下班被抽干精力看到孩子们还要写作业,真的是共情了。到底是谁非得让他们先苦后甜?难道不能匀速地去学习和成长吗?”看到“免作业”成为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福利,甚至因此激动到跪地欢呼,我们既替他们开心,又不禁陷入感慨,究竟是怎样的压力,让他们对短暂的轻松如此珍视?
我们不能否认作业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但当作业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占领者”,当作业量成为衡量教师责任心、学生努力度的标尺,教育已悄然偏离正轨。小学抄写课文十几遍的机械重复、初高中凌晨仍在刷题、家长疯狂给孩子报补习班、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这种过重的学习压力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们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知识容器”!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犹如一剂针对教育生态的猛药,政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过热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作业减量、课堂质量提升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喘息的空间,但由“抽签免作业”引发的热议又映射出政策落地时面临的挑战,我们已迈出减负的坚实一步,但让“免作业”从偶然惊喜变为常态从容,仍需更多毅力与智慧。
教育的本质应是点燃思考的火种,而非填满时间的容器。我们却时常为“作业该不该有”而争论不休。若有一天,“免作业”不再成为新闻,而是教育的常态;若学生能从容地说一句“今天作业不多,但我自己研究了感兴趣的问题”,或许那时,教育才算真正回归了它的初心。
来源:红网
作者:孙舒晴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