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跃馨 (浙江万里学院)
近日,多名网友发视频称,安徽池州网红打卡点“孤独的树”树枝被农户砍掉,原因疑是农户的庄稼被前去打卡的游客踩踏。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池州有一棵生长在庄稼田里的树,周围是广阔的田野,独此一棵立于其间,成为这片土地上顶天立地的“汉子”。它无意间被网友拍下并发到网络上后走红,网友为其取名“一棵孤独的树”。(3月26日 极目新闻)
重庆白象居因打卡扰民限流、成都“迪士尼健骑机”遭居民抵制……类似事件反复上演,这场“流量狂欢”背后是与当地居民利益的碰撞,折射出的是文旅开发中“公地悲剧”——资源过度使用与责任缺位的矛盾。
从“无心插柳”到“全民围观”,“孤独的树”的走红轨迹印证了互联网聚合效应的惊人能量。网民自发赋予其“孤独”意象的情感投射,实则是城市化进程中集体乡愁的具象化表达,引发了一众网友的情感共鸣,带来了“泼天的流量”。但流量狂欢背后,庄稼减产、农户砍树的恶性循环,暴露出文旅经济转型中的深层矛盾:当游客将“打卡特权”等同于“特权消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便异化为伤害性的掠夺工具。
一棵树带火一片地,却让当地农民付出代价。这个未经雕琢的自然景观,既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文旅经济的魔幻现实——未经策划的野趣反而成为顶级流量密码;也暴露出治理链条的断裂带:游客的打卡热情与农户的生存权益,在流量狂欢中激烈碰撞。破解这道文旅发展命题,需要超越简单的“堵与疏”之争。
平台企业须从流量推手转向责任主体。例如抖音“乡村守护人计划”对过度打卡地限流弹窗,优化算法减少跟风内容,优先推荐生态保护信息。平台算法应引导价值,而非单纯追逐热度。
公众则需从无序参与走向文明共建。推广“无痕旅游”,将不文明行为纳入信用记录;赋予居民对网红项目的否决权,确保开发不背离民生需求。必须游客自律、居民发声,方可遏制“打卡式破坏”。
然而,更深层的变革在于重塑文旅发展价值观。文旅发展应回归“以人民为中心”,打破“流量至上”,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纳入评价体系。只有让打卡由消费景观升华为参与共建,让流量从数据泡沫转化为反哺文化的动能,方能跳出“公地悲剧”的循环,使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在文旅融合中同频共振。
当“孤独的树”不再孤独,当每棵意外走红的野树都能在制度呵护下健康成长,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破题。这需要超越“流量收割”的短视思维,在技术赋能中重塑治理范式,在利益共享中凝聚社会共识,让每一次打卡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从来不在流量的狂欢里,而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中。
来源:红网
作者:许跃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