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未成年人保护,怎样才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2025-03-09 22:09:15 字号:

未成年人保护,怎样才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彭子依(大连理工大学)

3月6日,长期关注未成年人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太康县高贤乡汪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态势,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解决涉案失管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检察机关要立足司法办案,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积极开展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工作,教育部门要积极响应“控辍保学”工作的要求,致力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促进其健康成长。陈国厂以自己的家乡河南省太康县的实践为蓝本,探索“以职业院校为载体、以技能重塑为核心”的涉罪未成年人矫治路径,形成“检察+行政+学校+社会”协作机制,得到河南省人民检察院的充分肯定。(3月7日 《法治日报》)

与太康县一样,许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许多未成年人或主动或被动辍学,因缺乏教育进而滑向犯罪边缘的案例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父母的缺位使孩子的情感引导与行为约束双重缺失;二是教育系统对“问题少年”的包容性与引导性不足,青少年辍学后一些学校没有给予持续的关注和干预;三是社会的支持体系较为薄弱,缺少专门的矫正机构,收留辍学少年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避免其陷入“失学—失业—犯罪”的泥潭。

针对此困境,陈国厂代表建议的创新之举,正是在于将司法刚性监督与教育柔性帮扶深度融合。该模式利用职业中专的闲置教育资源建立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心,巧妙整合资源,解决了资金难题,又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也让多方协作形成闭环,以“检察+行政+学校+社会”的全链条协作机制确保未成年人有学可上、有技可学、有业可就;以职业培训为核心帮助青少年掌握一技之长,重塑激活其内生动力,让辍学青少年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正如陈国厂代表所言,“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司法硬支撑,更离不开教育软关怀。”教育将真正成为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控辍保学”模式的意义远超个案层面。于个体而言,它为迷途少年提供了“二次人生”的机会,重拾尊严与希望;于社会而言,这一模式将从源头减少再犯罪率,降低司法成本,更重要的是填补了传统教育对于“边缘学生”关注的空白,真正落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让教育成为托举而非淘汰。

太康县的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保护绝非简单的惩戒问题,而是需要有温度的司法与有力量的教育实现双向奔赴。陈国厂代表的建议为全国提供了一份“司法+教育”的创新样本,未来,我们期待这一模式能在制度层面进一步细化,让更多迷途少年在法制护航与教育滋养下找到人生归途。保护未成年人,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社会的文明底色。这条路虽长,但每一步都值得全力以赴。

来源:红网

作者:彭子依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