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卓(山西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个新学期,我国多地中小学校刮起“AI风”,AI技术正以多种方式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月2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面对已然来临的AI时代,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颁布多项政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从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新趋势。
当人工智能技术以“狂飙”之势涌向教育领域,担忧也随之而来:AI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应该进行怎样的革新?对此,笔者认为:技术的飞速迭代加剧未来的不确定性,“教材为王”的知识灌输已不再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培养创造力才是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课题。
AI技术迭代周期短,在教材更新与技术发展的这场速度竞赛中,教材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滞后困境。学生如果一味依赖书本,就如同在算法洪流中“刻舟求剑”,只能咽下技术盛宴后的“残羹冷炙”。因此,AI时代的教育应该从以“书本”为主的被动学习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据悉,我国多所高校已陆续开设AI课程。山西大学开设AI课程《心灵哲学》,用AI技术生成讨论案例,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东南大学建设“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105门,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圳提出“1+4”模式率先破局,打造“深教AI平台”,统筹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全面创新,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真实感知学习人工智能。依托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学生搭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的高速公路,引导学生实现从“知识容器”到“自主开拓者”的华丽转型。
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目的,绝非仅止步于让受教育者“能”使用工具,更关键的是引导其掌握“驾驭”工具的能力,实现自我思维的跃升。面对“无所不能”的AI技术,有些人失去航向、作茧自缚:19岁的职业棋手用AI作弊被禁赛8年、部分学生利用AI生成论文引发学术诚信问题、一些自媒体博主借助AI大模型炮制虚假信息扰乱舆论生态……这些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的个体,在AI技术的裹挟下,沦为工具的附庸、技术的寄生虫。
从“被AI驯化”到“与AI共舞”,拾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承认自己写不过AI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不会因此放弃写作,他认为“AI唯一的缺陷是没有想象力,它无法进行创造性劳动。”正因如此,“我们要去做AI干不出来的事,那就会是时代的赢家。”丧失想象力的文学创作没有灵魂,缺乏独立思考的个体寸步难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意义便是让我们在正视AI技术的强大赋能同时,充分挖掘自己的独特性,从而突破能力边界,实现“破茧成蝶”。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浪潮,“AI主播”“AI公务员”等相继上岗,其引发的就业生存担忧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究其本质,我们竞争的对象从来不是AI,焦虑的根源来源于“如何与AI共生”的时代命题。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依旧是“以人为本”。只有我们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将创造力内化为核心驱动力,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先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赵云卓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