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南京向导哲哲走红,探寻文化输出的新时代解法
2025-03-04 22:19:02 字号:

从南京向导哲哲走红,探寻文化输出的新时代解法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刘雨晴(南京师范大学)

最近,南京英语向导哲哲一段回顾接待故事的视频走红。面对外国院士团的犀利提问,他用流利的英文抛出硬核数据:“南京拥有95位两院院士,53所高校,大约100万左右在校大学生,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这番“教科书式”的回复不仅让院士团频频点赞,更让南京雄厚的科教实力被世界看到。(3月2日 《南京日报》)

哲哲的爆火并非偶然,同时也给予了文化输出新的启示。“教科书式”回答的背后,是丰富的知识储备、鲜活的创新表达、厚植的文化自信同时代脉搏的共振。2016年至2023年在迪拜旅游公司的工作经历,不仅锻炼了哲哲的口语,更让他深谙如何用全球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自2023年起,他返回家乡南京做起了国际导游,带着外国游客打卡家乡的人文景点,品尝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了解南京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条视频走红之前,他已经有不少海外的粉丝,分享带团趣事的视频也一直颇受网友欢迎。面对外国院士“南京有多少两院院士”的提问,哲哲给出精确的数字,并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结合多组硬核数据介绍南京的科教实力。哲哲表示,“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前参加过南京教育的培训,这些知识刚好用得上。”事实上,这并非仅是“无心”之举,而是持续的、有意识的学习积累带来的厚积薄发和水到渠成。详实的数据比平铺直叙的讲述更有说服力,自然的问答比照本宣科的介绍更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国际导游,他不仅要带外国游客认识南京的景点,更重要的是将南京的“古文脉”与“新科教”融合讲解后介绍给世界。“秦淮河岸边的夫子庙有一块牌坊,上面有四个字——‘天下文枢’,彰显了南京古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回答完外国院士的问题后,哲哲将话题从当前南京的科学教育水平自然过渡到人文景点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夫子庙”这一文化符号得以以崭新的方式走向世界。一场“教科书式”的文化对话,能够展现南京作为“文学之都”和“科创名城”的双重身份,也让世界认识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底蕴深厚又欣欣向荣。

当前国际导游的角色定位已不只是景区的讲解员,而是进阶为城市故事的叙述者。哲哲在向导工作中发现:带老外体验南京人的日常,可以更好地传递南京美好生活的理念。这种“非官方叙事”之所以更具感染力,正是因为其具有真实的生活肌理,并用真诚的态度与世界对话,能够“用英文把南京故事有力量地介绍出来”。接地气的旅游体验和日常化的叙事方式使南京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可感,展现出文化传播呼唤“古”与“新”、“官方宣传”与“非官方叙事”的创新融合表达。

而对于哲哲而言,外国游客游览南京后发出的“南京太整洁、太美丽、太发达了”“会优先把南京列入下次的旅行计划”等正向反馈也让他深受触动、颇感自豪。“圈粉”与“固粉”背后,是文化自信对文化输出的支撑,也是文化输出对文化自信的反哺。在“文化出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厚植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认同,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内涵、创新中华文化叙事体系,积极探寻跨文化传播路径,寻求多元文化的共通点,进而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绘制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华文化画卷。

每个人都是城市形象的建构者,也是文化传播的叙事者,寻找更具生命力的创新融合表达,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晴

编辑:刘经纶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