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一位自称“医学博士”的博主正分析洗发水成分,痛斥市面产品不靠谱,但进程过半,他从桌下掏出一款海盐洗发膏,开始高呼“价格低”,请大家“闭眼入”。这种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的操作,当下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常见套路。(4月16日 《钱江晚报》)
曾几何时,第三方测评是消费者网购时的得力助手。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消费者隔着屏幕难以直观感受商品的优劣,第三方测评就像一座桥梁,以专业、客观、公正的姿态,为消费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在茫茫商海中筛选出心仪好物。可如今,部分测评却变了味,成了商家的“推销员”、消费者的“坑”。
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这背后是利益的驱使。当博主粉丝增多,商业价值凸显,商家便纷纷递上橄榄枝。从付费推广到长期签约,诱惑不断升级。在利益面前,一些博主失去了初心,测评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他们根据商家需求,随意调整测评方向,虚假夸大产品功效,甚至恶意诋毁竞品。“商测一体”的模式更是让测评行业乌烟瘴气,MCN机构与品牌方联手,批量生产测评内容,小博主靠带货佣金养号,大博主则直接收取赞助费,测评的中立性荡然无存。
虚假测评的手段层出不穷。“红黑榜”陷阱中,博主受品牌委托,将竞品列入“黑榜”,虚构缺陷,自家产品却被过度美化;“批量定制”下,品牌方为不同博主提供差异化文案和图片,规避平台检测,让虚假测评披上真实的外衣;“反向带货”则打着打假的旗号,揭露竞品缺陷,实则反向推荐关联商品,让消费者防不胜防。2023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35.7%涉嫌虚假测评。这一组组数据触目惊心,反映出测评行业乱象已不容忽视。
虚假测评危害极大。它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本想通过测评避雷,却可能因虚假测评落入更大的消费陷阱。它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让劣币驱逐良币,挤压了优质产品的生存空间。一些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商家,可能因为不屑于参与这种虚假测评游戏,而被埋没在信息洪流中。此外,虚假测评还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降低了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让整个网络环境充满了浮躁与虚假。
要整治虚假测评乱象,首先要做的是,平台应承担起监管责任,建立严格的账号审核机制,对测评类账号进行身份认证,设置专门标签。同时,加强对测评内容的审核,利用技术手段识别虚假内容,建立信用投诉机制,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处罚措施。行业要加强自律,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自律准则,推广科学的测评流程和透明的数据披露机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测评行为的法律边界,加大对虚假测评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辨别能力,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多方面了解产品信息,避免被虚假测评误导。
测评的初心本是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而不是沦为逐利的工具。希望各方能共同发力,让测评回归本质,真正成为消费者的购物帮手。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