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拒绝“同情心羞耻”,让善意从躲闪走向坦荡
2025-04-17 16:35:32 字号:

拒绝“同情心羞耻”,让善意从躲闪走向坦荡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姚早晖(哈尔滨商业大学)

4月17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则新闻,讲述了广东东莞一位卖鱼摊主的故事,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故事中的卖鱼老板,身有残疾却依然坚守摊位,乐观面对生活,靠自己的小生意维持生计。博主的发声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位卖鱼老板,随之而来的善意行动也在不断扩展。在新闻评论区,一条关于“同情心羞耻症”的留言获得高赞,当事人描述自己帮老人推车后仓促逃离、偷偷为干啃烧饼的老人买馄饨的细节,恰与新闻中人们传递善意的方式形成微妙呼应。

“同情心羞耻”指的是人们在帮助他人时,心中产生的尴尬和不安,害怕被人关注感谢,于是选择低调逃避。这种心理显露出当代社会对善意某种潜在的警惕。善举本应发自内心,却常常被公众关注转化成某种“表演”,让善意的表达变得复杂和沉重。很多人在帮助他人时担忧善意被曲解或当作自我宣传,因而选择隐藏自己的行善。这种“同情心羞耻”不仅限制了善行的自然流露,也削弱了社会中应有的信任感和温情氛围。

卖鱼老板的故事让人意识到,善良和帮助其实不必带有负担和羞涩。他并不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自卑,反而用自己的微笑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顾客。善良的传递需要双方的互动,接受帮助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在当代社会,善良需要一种更纯粹的表达方式。当善意不被看作炫耀的资本,帮助他人不再成为负担,社会中大家的关系才会更加真诚。做好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而是生活中自然存在的相互关怀与支持。

这则新闻唤起了许多网友对生活中暖心小事的分享,证明了善意的力量无处不在。即使是一元钱买的小鱼,也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生活中的一点点善意,汇聚起来,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让复杂的生活多了一份安心和美好。每个人都能参与这份温暖,勇敢地表达善意,坦然地接受帮助,将羞耻带来的尴尬转换为自然而然的行动。

社会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让善良不再让人觉得累,让做好事变得自然和轻松。愿我们都能超越“同情心羞耻”,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善意,让温暖不断传递,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都闪耀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姚早晖

编辑:吴海刚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