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雪(黑龙江大学)
近年来,在河南洛阳孟津区邙山,有人为南唐后主李煜立起了墓碑,吸引了很多人前去祭奠和打卡。在所谓的李煜墓附近,还陆续出现了王之涣墓碑、孟郊墓碑。有文博爱好者称这些都是一些人私自立的假墓碑。记者发现,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这些年来多次表示,李煜、王之涣、孟郊等人墓碑所定的位置缺乏考古证据。近日有人提议以民间在邙山所立李煜墓碑为核心打造成景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再次澄清,那里“没有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缺乏直接物证,暂不宜认定‘李煜墓’”。(4月14日 《生活报》)
“李煜墓”墓碑自2023年建立以来,就争议不断。支持民间立碑行为的人认为,凭吊古人的社会需求与严谨的学术研究不需要完全交叉,立碑者们为李煜立碑的动机纯粹,既满足了历史文化爱好者凭吊古人的需求,又为当地文旅带来收益,行为可嘉;反对民间立碑行为的人则认为,李煜墓的具体方位未经确认,没有官方认可的民间立碑行为不可取。公众在“凭吊古人的情怀”与“为古人立碑的程序正确性”之间争论不休,如何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点应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话题。
凭吊古人之心没有正误考辨,每一份缅怀先贤的情怀都值得尊重。一如李煜“花月春风”般的浪漫,“李煜墓”墓碑前堆放着的鲜花、白酒、书信及“南唐故土”等与李煜生平关系紧密的凭吊之物,足以说明人们并非是心血来潮为凑热闹而前去凭吊,而是饱含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与缅怀。“李煜墓”的具体位置及民间立碑的行为或许有“是非”的争论,但人们凭吊古人的情怀无疑是值得尊重与赞扬的。
但面对“李煜墓”墓碑争议时,我们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和情怀行事,切忌因情怀而失去理智。凭吊可以仅凭情怀,但立碑必须有实证;怀古可以一时兴起,但历史必须有论证;研究可以包含热忱,但定论必须有铁证。诚然,如立碑者和爱好者们所言,他们在立碑前已对李煜墓的具体位置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考察,“有95%的确信认为立碑处即是李煜墓所在地”。但我们即使不怀疑民间考证信息的正确性,也当有“为古人立碑应遵循一定程序”的理性认知。在专业领域,墓葬身份的判定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学术过程,需要完整的证据链才能确定。然而对于“李煜墓”位置,目前并无考古学上的依据,即使民间对此墓葬身份的判定有“95%”的确信,但没有官方考证作为支撑,再令人心潮澎湃的情怀也不宜作为剩余“5%”的立碑证据补充。这并非是给人们凭吊古人的情感泼冷水,而是以严谨的规则防止民间立碑行为泛滥,误导群众、干扰后续研究。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警惕那些以情怀为幌子,为自己的观点过度辩护的极端“饭圈”思想。同游戏领域、音乐领域等亚文化领域一样,历史文化领域也有“圈”。与专业的学术研究不同,“历史圈”的参与者并非人人都具备专业的历史研究知识,但往往凭借对历史的热爱与执着,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与见解。并非人人都需成为专业的历史学者,但这种热爱若转化为盲目地跟风或过度地解读,便可能使人偏离历史真相。民间自发为李煜立碑事件的争论可以是人们感性思考与理性分析的交锋,但不应是罔顾事实的情绪发泄,这并非缅怀先贤的正确姿态。
此外,我们也应警惕把为古人立碑当成生意的行为,莫让情怀变了味儿。近期“李煜墓”墓碑引发争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人反映“已经有人开始靠李煜等人的假墓碑组织游学团赚钱了”。组织游学团本是旅游行业中极为正常的盈利模式,但“民间立碑”一旦与商业利益挂钩,其本质便发生了改变。原本出于对历史的热爱与尊重而做出的举动,若沦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不仅违背了立碑的初衷,更会带来诸多不好的社会影响。
凭吊古人,情怀可贵,但为古人立碑,理性不可或缺。把追思怀古之心放在理性思考之下,方是追思古人的正确姿态。
来源:红网
作者:陈笑雪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