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早晖(哈尔滨商业大学)
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坊》报道,近日,上海陆先生16岁的女儿与朋友一起乘坐地铁时被偷拍视频,并配文“放学了,这个妹妹不错”在社交平台上传播。陆先生找到发布视频的博主,希望其下架视频,但对方并未理会,仅删除了冒犯性文案。沟通无果后,陆先生向平台投诉,女儿的视频虽已下架,但其他被偷拍者的视频仍未删除,涉事账号也仍在继续运营。
报道显示,该博主偷拍陌生女性的视频多达43条。在其直播过程中,博主公然将镜头长时间对准路人,对乘客进行“近景特写”,并频繁作出点评,评论区粉丝互动热烈。涉事博主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拍摄此类视频是为了引流:“我这叫擦边蹭流量,正经拍视频没人看,带个妹妹就会流量高点。”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偷拍女性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新闻屡见不鲜,相关视频一旦上传网络便迅速传播。评论区往往充斥着恶意、不恰当的言论,受害者不仅要忍受被偷拍的无奈,还要承受陌生网友的关注与骚扰,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创伤。
涉事博主坚称,自己在公共场所拍摄,而且画面未完全聚焦个人,因此不构成偷拍或隐私侵犯。这种说法明显忽视了法律对肖像权的保护规定,未成年人享有更高的隐私保护标准。律师明确指出,未经允许拍摄并传播他人肖像即属于侵权,涉事博主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更令人愤慨的是,他对删除视频态度傲慢敷衍,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拍摄者,还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风气。
网络平台在此次事件中同样难辞其咎。陆先生向平台投诉,要求下架视频并封禁账号,但最终仅有部分视频被删除,同类侵权内容仍在传播,涉事账号照常运营。这暴露出平台内容审核机制漏洞百出、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平台必须主动承担把关责任,严格筛查并阻断偷拍、侵权内容的扩散,不能仅依赖事后被动处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网络空间健康发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偷拍事件频发的根源,在于流量利益的驱动。部分博主为博取关注,不惜以侵犯他人隐私为代价,制作低俗、擦边内容。流量成为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法律与道德约束被抛诸脑后。要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必须强化法规执行与行业自律,明确惩戒措施,严厉遏制恶意“蹭流量”行为。
此外,公众对隐私权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尊重他人隐私与人格尚未成为普遍共识。家长与学校应加强法律与道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提升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制能力。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才是减少此类事件的根本之道。
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利,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尊严,需要法律、平台、社会乃至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网络空间应当是安全有序的精神家园,而非滋生侵犯与伤害的温床。
来源:红网
作者:姚早晖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