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德禹(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6》(以下简称《浪姐6》)播出后,人们所熟知的自媒体人房琪在节目中的言行引发了观众热议。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作为旅行博主的她,凭借唯美的镜头和治愈的文案收获了超2000万粉丝。她在综艺节目上一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让歌手潸然泪下,因“金句”频出而被大家称作“金句女王”。
然而,她在自媒体中构建起来的文艺女神形象,却与在真人秀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她因团队协作中的沟通问题被贴上“职场PUA”标签;因担心62岁的叶童的“精力问题”而拒绝组队,被解读为“年龄歧视”;甚至过往的金句也被扒出拼凑痕迹,遭到大众批判。
类似的事件,还有去年另一档节目《再见爱人》里的麦琳。她在婚姻综艺中反复强调自我牺牲,被认为过度控制丈夫,其节俭行为从“持家有道”沦为“没苦硬吃”。
在舆论风暴的背后,是对人设的过度包装与观众对“真实”的错位期待。观众曾为她们的人设买单,却在发现真实与想象的落差后,迅速将赞美转为讨伐——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情绪,恰是流量时代“造神”与“弑神”的典型循环。
不过,节目组与平台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在《浪姐6》中,尽管叶童澄清“年龄歧视”是误会,但话题已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再见爱人》将麦琳的拧巴言行浓缩成“熏鸡事变”,甚至推出付费抢先版,把矛盾转化为流量密码。更值得警惕的是“黑红营销”的产业链:房琪“翻车”后,其散文集被质疑代笔,商业价值急速缩水;另一节目组借争议带货“麦麦熏鸡”,品牌方一边收割流量一边快速变现,让嘉宾成为节目热度的素材,却独自承受舆论反噬。
面对此类事件,观众需要跳出信息茧房。房琪的沟通问题并不真能等同于“职场PUA”;麦琳的“作”也不仅是个人性格缺陷。当我们在弹幕中输出偏激言论时,也默认了节目剪辑的片面叙事。从审判者变成反思者,首先需要警惕“完美人设”的幻觉:人设的本质是商品,而非人格。房琪的金句、麦琳的牺牲叙事,都是内容市场的消费品。观众若将人设等同于真人,无异于将广告当做生活指南。其次,要拒绝“非黑即白”的审判:真人秀呈现的仅是碎片化片段,房琪的“低情商发言”可能有上下文缺失,麦琳的“熏鸡事件”也可能是节目组刻意突出矛盾。
房琪与麦琳的遭遇,是一场“楚门秀”与“真人秀”的碰撞。我们不必为节目打造的“人设”买单,也无需对个体的脆弱落井下石。真正地清醒,不是站在道德高地进行审判,而是以包容之心理解人性的复杂,以批判之眼识破流量的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蒋德禹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